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郴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44号-5
2024-12-01
义帝熊心,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有着传奇的一生。他是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在秦末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秦国灭亡楚国后,熊心流落民间,以牧羊为生。然而,命运的齿轮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开始转动。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天下英雄纷纷响应。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叔侄,以及楚人刘邦等各路豪杰纷纷起兵。为了凝聚反秦力量,各路起义军在薜县会盟。此时,年届七十的居巢财主范增提出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以复兴楚国。他分析陈胜失败的原因,指出楚国在被秦国灭亡后,人们对楚怀王怀有深深的怀念,而项氏家族世代为楚将,若拥立熊心为王,定能激发楚人反秦的斗志。项梁等义军首领采纳了范增的建议,于是,原本牧羊的熊心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楚怀王,设都于盱眙。
熊心在位期间,与诸将约定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一决策极大地激发了各路义军的斗志。在反秦战争中,他派遣刘邦西进伐秦,项羽等北上救赵。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主力,成为反秦战争中的关键一役。而刘邦也听从义帝调遣,成功地夺取函谷关,占领咸阳,推翻了秦朝。
自汉以来,义帝陵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变迁,却始终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汉初始建陵冢,2200 余年未变。这座陵墓承载着人们对义帝的敬重与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历经兵燹荒年、王朝更迭,但义帝陵一直被保存下来,且经过多次修葺。
从北宋到元、明、清,再到近现代,都有对义帝陵的修缮记载。北宋嘉祐四年,刻有 “义帝新碑”,南面则刻有元至正五年的《重修义帝庙记》。陵右旧有义帝祠,元至正年间移建陵前,清乾隆十二年重修,后废毁。1949 年后三度修缮,今宋刻《义帝新碑》和元刻《重修义帝庙记》尚存。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先后于 1956 年、1959 年两次公布义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7 年,镇人委拔专款重修,砌以砖围,保持原冢高度。1963 年 12 月,竖立保护标志碑。文革期间,地区煤炭局在陵园内新建办公、宿舍用房,将陵冢铲平、义帝新碑保护亭拆毁,在陵地上新建平房。1981 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修复义帝陵的决定。1983 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资助予以公布。1988 年,地区煤炭局拆除保护范围内的建筑物,当年,原县级郴州市拔专款 10 万元修复义帝陵,沿汉制复堆半圆形陵冢,高 5.2 米,底直径 8.5 米,封土堆底座有 0.6 米高的麻石围箍。陵四周甬道宽 1 米,麻石享堂坪长 10 米,宽 2 米。陵前立 2.35 米高、1.18 米宽汉白玉碑,上有隶书 “义帝之墓” 四字。紧靠碑前安放有一块 1.7 米长,0.5 米高、0.6 米宽的汉白玉供桌。四周用麻石砌护坡、台阶,台阶共 9 级,阶下复原竖立一对 6.4 米高、20 吨重的大理石华表,其底座为 1.2×1.2 米正方形。神道长 16.7 米、宽 3 米。陵前 20 米处两侧,新建汉白玉双层六边形护碑亭 2 座,高 7.8 米,基宽每边 2.6 米,存放义帝新碑原刻和复制的新碑。工程于 1989 年完工。
2005 年,郴州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尽快建设好义帝陵并对外开放的议案》,一期工程从 2005 年 12 月 1 日动工,于 2006 年 9 月 17 日正式对外开放。义帝陵现占地 3539 平方米,其东西两侧分别是郴州市最繁华的街道 —— 文化路和国庆路。义帝陵的现状是由湖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主持的《义帝陵抢修工程》按照历史形成布局的,以墓冢和神道为南北轴线,两边依次对称布置华表、护碑亭。现状用地以围墙划分界限范围,东西入口分别位于文化路、和平路上。根据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并结合文物保护范围要求,把现状地块以围墙和规划红线划分界限范围,围墙内为文物保护区,规划红线范围内、围墙外为环境协调区。义帝陵以南,文化路以西,国庆路以东和步行街以北的地块,在重新规划时考虑一条视线通廊,以使义帝陵的南北轴线得到延续至南塔,其中建筑风格也需与义帝陵的风貌协调。这样义帝陵的整体规模将达到历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南北向的轴线也将显现,将重现历史情景中的义帝陵与南塔对照的古城风貌。
郴州义帝陵作为郴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它见证了郴州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自秦末以来,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不倒。义帝熊心在历史上虽在位时间不长,但他的存在却对秦末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邦以项羽 “弑君不臣” 之名讨伐项羽,引发了 “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义帝陵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忠义文化,义帝坚守承诺,与各路诸侯约定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这种诚信守约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义帝陵也是市区中心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义帝祠高 10.1 米,正面宽 18.4 米,屋脊四向各置 5 只瑞兽,彰显出皇家建筑的威严与庄重。祠内设义帝青铜像,像高 3.8 米,青铜浇铸,展现义帝正直英武、诚信仁厚的帝王形象。《楚汉风云》壁画更是生动地反映了义帝、刘邦、项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刘邦、项羽对待义帝的不同态度所导致的不同结局。义帝祠的对联 “眼前突兀,乾坤花雨一抔土;架上翻飞,楚汉风云两卷书。”“史志郁芳香,徙郴名著谢司马;祠堂森翠柏,望帝春归啼杜鹃。” 增添了义帝祠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陵园内有汉白玉碑、供桌、大理石华表、护碑亭等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陵前立 2.35 米高、1.18 米宽汉白玉碑,上有隶书 “义帝之墓” 四字,字体古朴庄重,彰显出对义帝的敬重。紧靠碑前安放有一块 1.7 米长,0.5 米高、0.6 米宽的汉白玉供桌,供桌雕刻精美,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四周用麻石砌护坡、台阶,台阶共 9 级,阶下复原竖立一对 6.4 米高、20 吨重的大理石华表,其底座为 1.2×1.2 米正方形,华表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陵前 20 米处两侧,新建汉白玉双层六边形护碑亭 2 座,高 7.8 米,基宽每边 2.6 米,存放义帝新碑原刻和复制的新碑。护碑亭造型精美,为义帝陵增添了一份庄严与肃穆。
义帝陵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它的东西两侧分别是郴州市最繁华的街道 —— 文化路和国庆路。这两条街道车水马龙,商业繁荣,与宁静庄重的义帝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义帝陵的入口分别位于文化路、和平路上。从文化路入口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彰显着义帝陵的庄重与威严。沿着文化路前行,周边是现代化的建筑和热闹的商业氛围,而义帝陵就像是一座历史的孤岛,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
从和平路入口进入,也能感受到义帝陵的独特魅力。和平路相对较为宁静,与义帝陵的肃穆氛围相得益彰。入口处的标识清晰,引导着游客进入这座历史悠久的陵园。
义帝陵所处的位置不仅交通便利,周边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和文化场所。例如,毗邻义帝陵的 “和平夜市” 项目,南接燕泉北路、北邻郴州宾馆,东接文化路,西接国庆南路。这里曾经是背街小巷的典型路段,环境脏乱差且存在安全隐患。但经过北湖区的提质改造,结合义帝陵文化古韵保护开发和北湖区 “郴州八点半 北湖不夜天” 发展规划,引入 “和平夜市” 商业业态,用 “洁齐美” 取代了 “脏乱差”。游客在参观完义帝陵后,可以到和平夜市品尝美食,感受郴州的烟火气息。
此外,义帝陵周边还有北湖公园、苏仙岭、郴州博物馆等景点。北湖公园位于郴州市中心,始建于 1975 年,占地面积 31.6 公顷,北部为水面,面积 12.47 公顷。北湖水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美景,素有 “北湖水月” 之称,是郴州八景之一。苏仙岭是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主峰海拔 526 米,自古享有 “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 的美称。郴州博物馆则展示了郴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了解郴州历史的重要场所。
义帝陵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郴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郴州历史、感受郴州文化的绝佳场所。
郴州义帝陵以墓冢和神道为南北轴线,两边依次对称布置华表、护碑亭,整体呈现出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扑面而来。
义帝陵的华表高耸,给人一种威严庄重之感。底座为 1.2×1.2 米正方形,其上的大理石华表高达 6.4 米,重 20 吨。华表上刻有 “楼头有伴应归鹤;原上无人更牧羊” 的对联,既增添了文化韵味,又仿佛在诉说着义帝曾经的故事。
护碑亭为汉白玉双层六边形,高 7.8 米,基宽每边 2.6 米。亭内存放着义帝新碑原刻和复制的新碑,这些石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碑的正面是北宋嘉祐四年新刻碑文,替代了原来汉代刻的碑文。碑的背面是元代刻的《重修义帝庙记》,叙述了秦亡后,楚汉相争,项羽徙义帝于郴而杀之,以及修建义帝庙的经过。碑的左侧面是清道光十八年郴州知州胡钧为悼义帝而撰刻的《满江红》词。义帝碑一碑 “三刻”,全国罕见。
沿着神道前行,可见义帝墓冢为半圆形,高 5.2 米,底直径 8.5 米,封土堆底座有 0.6 米高的麻石围箍。陵四周甬道宽 1 米,麻石享堂坪长 10 米,宽 2 米。陵前立着 2.35 米高、1.18 米宽的汉白玉碑,上面隶书 “义帝之墓” 四字古朴庄重,彰显着对义帝的敬重。紧靠碑前安放有一块 1.7 米长,0.5 米高、0.6 米宽的汉白玉供桌,雕刻精美,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四周用麻石砌护坡、台阶,台阶共 9 级,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
从整体建筑风格来看,郴州义帝陵庄重典雅,既有着皇家建筑的威严,又不失古朴之美。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郴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义”,这个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其起源来看,古 “義” 字上 “羊” 下 “我”,是一种顶着羊头的祭祀仪式,象征着善与美,以及执戈之士的威仪。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 “义” 赋予了道德内涵,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孟子、墨子等先秦诸子对 “义” 的推崇,奠定了 “义” 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孔子认为义是为君之德、使民之道;墨子则强调义贵于生命;孟子提出 “舍生取义”,并将 “义” 作为 “四心” 之一。在他们的合力推崇下,“义” 逐渐演变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根,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
义帝熊心身上充分展现了正直英武、诚信仁厚的 “义” 之品质。他在秦末被推上历史舞台,成为各路起义军的首领。与诸将约定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展现了他的守信如约。刘邦、项羽对待义帝的不同态度,也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刘邦以项羽 “弑君不臣” 之名讨伐项羽,引发了 “楚汉之争”,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项羽则因弑帝而尽失人心,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义帝的故事深刻地体现了 “义” 文化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义” 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代表着诚信、正义、责任等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楚汉风云》壁画通过多个场景,生动地反映了义帝、刘邦、项羽三者之间的关系。
《拥立怀王》场景,一方面表现了熊心在项梁、项羽、刘邦等各路诸侯的拥护下,由民间牧人成为新楚怀王,登上秦末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楚怀王熊心在制定灭秦大略时,为激发将士斗志,与各路诸侯约定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的承诺。
《守信如约》场景,进一步强调了义帝的承诺。在项羽意图改变约定时,义帝坚持 “如约”,展现了他的诚信品质。
《受命入关》《吊孝发兵》《天下归汉》场景,描绘了刘邦听从义帝调遣,成功夺取函谷关,占领咸阳,推翻秦朝;在听到义帝被害后,刘邦缟素全军、会盟诸侯讨伐项羽;经过三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最终建立汉王朝的过程。
《破釜沉舟》《弑帝于郴》《四面楚歌》场景,展现了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亲率楚军主力破釜沉舟,战胜秦军主力;在义帝坚守承诺,难为已用之时,项羽强行让义帝迁都,并暗令九江王英布将义帝杀害于郴县;弑帝之后,项羽尽失人心,被刘邦率各路诸侯讨伐,最终落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
这些场景不仅反映了秦末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深刻地揭示了 “义” 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性。义帝的守信如约与项羽的弑君不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刘邦则巧妙地利用了义帝之死,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楚汉风云》壁画以生动的画面,向人们展示了 “义” 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价值。
义帝陵于 2006 年 9 月 17 日正式对外开放,2023 年 9 月 14 日起再次对外免费开放,暂定开放时间为上午 08:30 - 12:00,晚上 18:30 - 21:30。
目前义帝陵免费开放,但游客入园需登记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等。
义帝陵作为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游客在参观时应爱护文物古迹,不随意触摸、破坏建筑和文物。义帝陵内的建筑景观如汉白玉碑、供桌、大理石华表、护碑亭等,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们要共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遵守景区规定,不大声喧哗,保持景区的宁静和庄重。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自身素质的体现。义帝陵作为郴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诚信教育基地,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应秉持敬畏之心,用心感受义帝所代表的 “义” 文化,以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景区内,要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共同维护景区的整洁和美观。让我们以文明的姿态游览义帝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