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郴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44号-5
2024-12-05
舂陵江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明嘉靖六年(1527 年),当时此地为兴义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舂陵江镇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民国三年(1914 年),兴义里(飞仙)变为三正团;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三正团又改为三正乡。解放后,1949 年成立人民办事处,1950 年设飞仙乡,属桂阳第四区。1958 年 7 月改为飞仙公社,1971 年 6 月更名为飞仙乡,1995 年 8 月撤乡设镇。2012 年,原飞仙镇、余田乡、十字乡、古楼乡合并,正式设立舂陵江镇。
舂陵江与大汉帝王一族血脉相连,其名称源于春陵侯国。舂陵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多传奇故事。秦始皇遣大军戌五岭,汉代伏波将军出桂阳,三国赵子龙设平阳戍等历史事件,为舂陵江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据史料记载,舂陵江最早叫 “舂水”,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就有 “南平,耒阳,舂山,舂水所出,北至酃入湖,过郡二,行七百八十里” 的记载。后来,东汉应劭注《汉书・地理志》时,将其称为 “桂水”。三国时期的《水经》则把发源于蓝山县九嶷山,在茭河河口注入湘江的这条河称为 “钟水”。宋初《太平环宇记》记载:“钟水一名衡塘水”。南宋《舆地纪胜卷第六十一》也提到了衡塘水。同治《桂阳直隶州志》亦从《水经》命名钟水。而 “舂陵水”“舂陵江” 这两个名称则是近代的说法,进入桂阳后称舂陵江是对先贤的敬重。
舂陵江的正源是钟水,它发源于蓝山县所城镇峡源村的人形山。南风坳有一条叫沙坪水的小溪也流经所城镇与峡源水汇合,因这里曾是舜帝南巡沿河经过之地,所以命名为舜水。舜水从南至北一路奔腾,在毛俊镇井湾村的两河口与俊水汇合后,称钟水。钟水段从蓝山县土桥圩始通舟楫,漕运从唐宋起形成,明清时期渐盛。明清时期,嘉禾及桂阳西乡一带能够下长江的漕船极多,达几百艘。广东的食盐、临武的矿砂、嘉禾的煤炭、飞仙的陶器皆依赖此水道,远达全国各地。沿途的油涵铺码头、朝廷窝码头、金鸡渡码头都是当时货物的中转站。
在今嘉禾、桂阳、新田三县交界处,一道山梁挡住了钟水北上的去路。江水奋力冲刷,从山腹中劈出一道岩洞,形成石门奇观。石门豁然贯通,仰望壁立数丈,顶石平引,天然桥道,上通车马,下翔舟楫,激流寒潭,形似龙湫;船篙凿石,声若钟磬。石崖上有苔藓结成的 “桃源洞” 字样,民间传称 “仙人桥”,这是钟水上最奇特的景观之一。
钟水从蓝山县土市镇马袅村进入嘉禾县车头镇,经石桥镇石鼓元源滩出境桂阳,在桂阳县舂陵江镇形子山下与西来的漼水汇合,全长 77 千米,漼、钟汇合后始称舂陵江。因舂陵江从原飞仙乡地段起进入桂阳境内,2012 年桂阳政府合并原飞仙、十字、余田、古楼四乡镇为舂陵江镇。
舂陵江从钟舂汇合处九里经官田渡进入黑山峡,这里是舂陵江第一滩,名为鸬鹚滩。为方便漕运,古代在此设纤夫。此处有一巨岩耸立于江边,名为仙人垴,与斗下渡附近之白鸡岭有着同一个仙人架桥的故事。因滩险水急,落差较大,此处建有飞仙河坝,是舂陵江干流上第一个大坝,一同建有水电站,附近人们开始用上了电。
六里到飞仙桥,江水在龙泉湾、古陇圩附近绕了一个 S 形的大湾,继续向东奔去。清朝末期,当地张氏、肖氏、陈氏协同百姓在古陇建起了舂陵江上的第二座七拱花桥,即飞仙桥,古陇村改名为飞仙。
十里而过九岐岭,大牛濑自古就水美鱼肥,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大牛濑多美鱼,居民候霜晨夜,竞集缘岩临矶,挺叉拖罟,课获举效,掣三牵两,华鲂素鲡,岁收万亿。” 大牛濑之下今建有舂陵江干流上的第二座大坝 —— 余田河坝。
河坝下十四里为岩口堡,岩口堡为咸丰年间乡民所筑。江水过岩口堡十里,泮溪(俗称黄狮江)从南来注入。又十五里经何家渡,过石笏山,此为清朝拔贡雷澍万建书院教书育人之所。盘曲迤东五里,至小心滩,旁有扫村,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岭上有南齐东观祭酒邱灵鞠墓。对岸不远处下冲村,有清末所建著名的鉴湖书院。
滩下流二十里,过上汾渡、高峰塔,至青龙岩,今称石壁下,五十多米高,两百多米长的垂直石壁矗立于江边,为舂陵江最险要处。明朝有蜀地来的僧尼在此因岩设庵,岩口石壁仍有数摩崖石刻隐约可读。又此岩或名神女岩,云元朝时有一女子隐居于此。内有筐、笄、石床,石柱垂立。神女岩为古桂阳十二景之一,名曰 “岩柱悬空”,明清数十名士赋诗咏之。石壁下对岸有锦里溪南来注入。
江水自神女岩东折流,趋北十五里至斗下渡,此为桂阳最早的重要古渡之一。明代知州罗大奎在此建永济桥,俗称七拱桥。咸丰年间,陈士杰率乡团在此破太平军,后遂于此筑花园堡,为桂阳州中最大寨堡。斗下渡一带地势险要,河水深砌,危崖夹碧流,景观十分独特,亦为古桂阳十二景之一,明清名士歌咏不辍,美其名曰 “方舟斗下”。
江水迳堡城,东流十里至乌石渡。乌石渡是桂阳陆路往常宁方向的重要渡口,因其重要,也建有寨堡。对岸仍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道通往三十二蹬至仁义镇双岭村,双岭村,抗日名将刘放吾的故乡。
舂陵江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等待着人们去翻阅、去品味。
天鹅湖景区天鹅湖原名樟市渔场,总面积 6840 亩,有湖岸线 5.6 公里,岛屿 7 座,半岛 10 座。岛上绿草盈盈,树木葱葱,有黑天鹅、白鹭、野鸭、鸬鹚等动物常年栖息。天鹅湖水源充足,水质清澈,湖光迷人,水库养鱼、网箱养鱼,一年四季鱼跃虾戏,水溅银花,鸟鱼嘻戏,可让人领略 “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 的神韵。
古、近、今三代大桥舂陵江上的三代大桥依次横卧,见证了交通变迁。特别是七拱桥,历史悠久,是舂陵江造桥大戏的重要篇章。
陶瓷产业舂陵江镇的陶器以陶泥好、技艺赋能著称。陶泥储量大、纯度高,制出的陶器会 “呼吸”。制陶业历史悠久,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千年窑火不熄。
舂陵江镇陶源村的 “陶泥源” 名副其实,随便哪块地挖下去都是制陶好料,陶泥纯度高,泥质细腻,用来窖藏酒,能让美酒飘香。陶源村党总支原书记刘柏贵创办了村里第一家陶瓷厂,领会了老手艺精髓,成为桂阳县非遗 “传统陶器烧制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并传帮带,让老技艺发新枝。舂陵江镇的制陶业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望城铜官志同道合,为中国制陶版图增添色彩。
从 5 斤到 1000 斤,各种容量的酒坛满足客户不同需求,订单不断。小至碗、罐,大至酒坛、菜坛,舂陵江的坛坛罐罐销往长江以南省份,占据全国粗陶市场 “半壁江山”,与四川夹江、重庆荣昌共同构成中国三大粗陶产区。
制陶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凝聚了产业灵魂,集聚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外出者返乡投资创业,留守者就地就近就业,夫妻打工组合年收常达 “10 万 +”。舂陵江镇飞仙圩人流来来往往,凌晨两三点仍能吃上夜宵,因村民乐于制陶,保洁人员都难请。一业兴则百业旺,制陶带动了运输、餐饮、住宿等业态,带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
然而,舂陵江镇制陶业也面临危机。企业老板多系农民 “洗脚上田”,开拓创新意识不足,产品主打酒坛、菜坛等日用粗陶,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与四川夹江、重庆荣昌同台竞技,市场扩张空间受挤压,产品卖出 “萝卜白菜价”,企业只能拼资源、消耗。制陶业格局 “散、乱、小”,要素供给困难,如 “煤改天然气” 因布局分散、管道难通,每家企业自建气站,增加技改成本。行情好时一哄而上,产品雷同、产能过剩;行情差时互抢客户打价格战,自毁行业合力和整体竞争力。龙年春节后,几家陶瓷厂迟迟开不了工,释放出危险信号。
但舂陵江镇制陶业一直在谋变。成立了桂阳县陶瓷协会,归拢资源、行业自律;五家陶瓷企业组建湘陶集团,强强联合抱团闯市场;工艺由土窑烧制、手工制作,转变为煤改气供热、半机械化作业,提升产能和产品合格率。宏飞陶瓷与醴陵经开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签约,新建生物质气站,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舂陵江镇党委书记肖裔鹏认识到要做大做强 “陶瓷小镇”,不能撑独木舟,要稳固酒坛、菜坛市场占有率,同时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驶向实用精陶、工艺陶瓷、工业陶瓷 “蓝海”。
竹编产业舂陵江镇的竹编产业由早年编织竹席,演变成经营床上用品,在市场洪流中不断发展,高立起划大船的桅杆。如同制陶业带动经济发展一样,竹编产业也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舂陵江镇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西北部,处在桂阳、嘉禾、新田三县交界之处。其东邻浩塘镇,南接嘉禾县石桥乡,西界永州市新田县,北与流峰镇交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周边地区的重要节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舂陵江镇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经历着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迁。2012 年,原飞仙镇、余田乡、十字乡、古楼乡合并,正式设立舂陵江镇。这次合并不仅扩大了镇域面积,也整合了资源,为舂陵江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今的舂陵江镇,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舂陵江镇位于东经 112°19′36″~112°35′41″,北纬 25°29′15″~26°09′20″。地处桂阳县西北面,辖区东西最大距离 25.5 千米,南北最大距离 16.8 千米,总面积 258.09 平方千米。
舂陵江镇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形,地势东、西、北三面偏高而南面偏低。最高点位于西南方的蛤蟆岭,海拔达 396 米;最低处则是东面的岩口村岩口组,海拔为 138 米。这种地形特点赋予了舂陵江镇独特的自然风光,也为其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舂陵江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春温多变,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冷少雪,严寒期短。1981~2010 年平均气温 16℃,一月平均气温 3℃,极端最低气温 - 6℃(2008 年 1 月 9 日);7 月平均气温 28℃,极端最高气温达 40℃(2004 年 8 月 2 日)。平均气温年较差 25℃。生长期年平均 210 天,无霜期年平均 200 天。年平均日照数 1800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 1400~1700 毫米。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舂陵江镇成为了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舂陵江河由西向东流经境内黄土村龙泉湾组、柏家村、九岐村,栗坪村、江里村、小田村、马头村、下冲村、钟家村,境内全长 13 千米。这条河流不仅为舂陵江镇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也在交通运输、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舂陵江镇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锰矿、铁矿等,矿区面积 30 平方千米,锰矿地质储量约 90 万吨,铁矿地质储量约 26 万吨。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总的来说,舂陵江镇的地理位置独特,地理坐标明确,地形地貌多样,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舂陵江镇的发展基础,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桂阳县太和国有林场始建于 1958 年,由七拱桥分场、宝岭公园(含麒麟山)、长形岭工区、万宝山工区和太和工区以及欧寨塘开发区组成。林场经营总面积 33912 亩,森林覆盖率 77.31%,活立木蓄积 15.1 万立方米,林地(生态公益林)面积 27450 亩。
俯瞰太和工区,翠绿的林海如同仙女手中的托盘,肖家山水库则如托盘中璀璨的明珠。因多山少雨,桂阳人一直探索集结水源的办法,肖家山水库于 1973 年开工,1976 年竣工,位于太和镇肖家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水是县城的重要水源。
林场区域内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丰富,舂陵河沿岸等诸多地点山、林、水争相辉映,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从前人们在舂陵江上只能伐木为舟,划桨渡河,直到 400 多年前,一座叫永济桥的七拱石桥横跨江上,从此拉开舂陵江造桥大戏的帷幕。
舂陵江镇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势东、西、北三面偏高而南面偏低。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古桥、古城堡等建筑,展现出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
岩口堡
岩口堡又叫孙家寨,位于原飞仙镇、余田乡与浩塘镇的交界处。成三角形,北面靠山,两面临水。西面临水悬崖峭壁,河水由北向南冲刷而出;东南面山势平缓,但西面的河水急转向东北,并会合由南而来的黄狮江水,涛浪滚滚。到达寨东悬崖处,水势平稳向东流去。
寨东西长约 500 米,走水路约有 4000 米,截住北面山向南延伸部分。山脉在寨中分为两股,东面长出一个小山包就直泻江底;西面直抵黄狮江口。寨内是一个小山窝,天然屏障造就了军事要塞的建筑风格。
孙家只有东西两道门,用石拱成,内有门栓孔。现东门在飘塘大队支书雷风姣带领下修河坝取石而毁,西门保持完整,且有凉亭。两门北面筑有城墙连通,墙外乱石丛生,人难以绕过。门外平地狭窄,在冷兵器时代强攻不下。
上得东门的十多米台阶,仿佛从黑暗走向光明,可展目眺望。黄狮江如同一条长长的白练,由南天而来,直到眼前。西南面,长荒坪如同一块大棋盘任尔指点。再上得东面的小山包,往东南望去,丰加大岭下,长长的丰江边上,布满了村庄。
寨内东西门一条大道连通,路北面是中心山包,与东门山包和西门南面的山脊,成了三点,互为犄角之势。上到中心山包,西与六合安贞寨狼烟传递,决无阻拦。燃起不同的狼烟,传递不同的信息,正是这些寨堡的主要功能。
如今,虽然天下太平,狼烟即止,寨堡失修,但这里必将是舂陵河上的一大旅游资源。
古桥建筑
舂陵江上有许多古桥,如七拱桥。七拱桥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敖泉镇与仁义镇交界的舂陵江斗下渡,是连接桂阳南北半县的咽喉要道,也是桂阳县城通往永州新田、衡阳常宁的主要通道。
七拱桥是明隆庆时进士、桂阳知州罗大奎于万历十二年(1585)倡议修建的,历时三年方成。大桥全用大块青石筑成,桥洞七拱,工艺精湛,造形宏伟。石桥全长 146 米,宽 10 米,高出水面约 2 米,桥面两边以长条石作护栏,每边置精雕石狮 8 座。桥上又建有花亭,长 20 米,可避风雨。花亭木柱结构,歇山式顶。亭中设神龛,供人祷告川神。
1914 年夏,舂陵江上游山洪暴发,水淹桥面,一根大圆木将桥中一孔冲垮,七拱桥中断,1916 年重修,恢复原样。1952 年修建桂阳至新田公路,对七拱桥实施改造,拆除桥亭,加固桥墩、桥拱,改为公路桥。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七拱桥畔重新修建了欧阳海大桥,七拱桥不再通行机动车,成为纯粹意义上的历史文物。
此外,舂陵江上还有飞仙桥等古桥。清朝末期,当地张氏、肖氏、陈氏协同百姓在古陇建起了舂陵江上的第二座七拱花桥,即飞仙桥,古陇村改名为飞仙。
这些古桥见证了舂陵江的历史变迁和交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
舂陵江作为桂阳的母亲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不仅有远古人类文明的遗址,如樟木上龙泉发现的磨制刻纹骨锥遗址和银河千家坪遗址,更有着与大汉帝王一族血脉相连的传奇故事。
舂陵江的名称由来已久,与舂陵侯国息息相关。从秦始皇遣大军戌五岭,到汉代伏波将军出桂阳,再到三国赵子龙设平阳戍,这些历史事件为舂陵江增添了神秘而厚重的色彩。舂陵江最早叫 “舂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桂水、钟水等。这些名称的演变,见证了舂陵江的历史变迁。
舂陵江的正源是钟水,它发源于蓝山县所城镇峡源村的人形山。钟水一路奔腾,在与其他河流汇合后,形成了舂陵江。沿途的石门奇观、七拱桥等景观,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也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舂陵江就像一部活的历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辱。
舂陵江的生态保护文化源远流长。曾经,这里的人们以打渔为生,如今,他们成为了 “护鱼人”。舂陵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成立,标志着人们对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
众多巡护员日夜守护着舂陵江的绿水青山,游鱼飞鸟。他们见证了生态保护带来的新生机,也为这片美丽的土地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湿地公园内,植被茂盛,动植物种类丰富,山、林、水争相辉映,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舂陵江的生态保护,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可以让后人继续领略舂陵江的美丽风光,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
舂陵江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倾爱之物。李白、元结、戴叔伦等诗人都曾为舂陵江留下诗篇,如李白的 “秦云连山海相接,桂水横烟不可涉”,元结的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唱挠欲过平阳戌,守史相呼问姓名”,戴叔伦的 “湘山千岭树,桂水九秋波”。这些诗篇为舂陵江增添了浓厚的文学艺术气息。
同时,舂陵江也激发了现代人的创作灵感。《郴州日报》通讯员用文字记录舂陵江的美丽,展现了舂陵江在新时代的魅力。舂陵江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片土地。
郴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舂陵江所在的桂阳县春夏湿热多雨,秋冬干燥少雨。游客在选择出行时间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春季气温多变,可能会有突如其来的降雨,出行需携带雨具和适当的保暖衣物。夏季气温较高,阳光强烈,游客务必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佩戴太阳镜和遮阳帽等。同时,夏季也是蚊虫活跃的季节,要准备好防蚊用品,避免被蚊虫叮咬。秋季气候较为温和凉爽,是游玩的好时节,但早晚温差较大,需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冬季干冷少雪,严寒期短,游客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在户外活动时。
舂陵江所在的当地交通网络较为完善,但在出行时仍需注意安全。如果选择自驾游,一定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尤其是在山路上行驶时要格外小心。山路通常比较狭窄,弯道多且坡度大,要控制好车速,避免急转弯和急刹车。在行驶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路况,提前预判危险,确保行车安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游客,要提前了解站点和时间安排,避免错过车次。在乘坐公交车或长途客车时,要系好安全带,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在舂陵江游玩期间,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就餐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观察餐厅的环境、餐具的清洁程度以及工作人员的卫生状况来判断餐厅的卫生水平。避免选择路边摊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小餐馆,以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时,要注意食品的新鲜度和烹饪方式。例如,当地的一些水产品,如果不新鲜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烹饪方式,如腌制、熏制的食品,要适量食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游览舂陵江景区的景点时,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不要攀爬陡峭的山峰,以免发生坠落事故。如果山峰没有设置专门的攀登设施和安全防护措施,切勿冒险尝试。在涉水过河时也要格外小心,不熟悉水性的游客不要轻易下水。要听从景区工作人员的指示,遵守景区的安全规定。同时,要保护景区环境,不随意扔垃圾和破坏植被。垃圾应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内,共同维护景区的美丽和整洁。
在游玩舂陵江之前,游客可以了解一下当地的文化历史,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景区的文化内涵。尊重古迹和文化遗产,不随意碰触和破坏。这些古迹和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的价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展现良好的游客素质。在与当地居民交流时,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和信仰,避免因不了解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