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萧克故居仙江村攻略

2024-12-14

一、仙江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仙江村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石桥镇,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方位优势。它处在嘉禾县的特定区域内,周边的山水与村落相互映衬,别具一番韵味。

从更大范围来看,嘉禾县位于湖南省南部,郴州市西南部,仙江村便如同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距离嘉禾县城有一定的距离,处在县城北面十三公里左右的位置,交通相对便利,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够顺利抵达。

若选择自驾,从嘉禾汽车站出发,沿着珠泉东路前行,再转入嘉禾大道、S215 线、S322 线、S324 线以及 X081 线等,就能顺利到达仙江村。而对于不想自驾的游客来说,也可以搭乘嘉禾 211 路、11 路公交车,在相应站点下车后,步行一段距离即可踏入这片充满魅力的村落。

仙江村附近还有一些标志性的地点,比如那座闻名遐迩的仙人桥,它就位于仙江村侧,横跨钟水两岸,是当地极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也为人们寻找仙江村提供了一个醒目的参照。周边的山水田园风光优美,使得仙江村犹如世外桃源般,静静地等待着游客去探寻它的美。

(二)历史渊源

仙江村,光听名字就仿佛带着一丝仙气,这名字的由来也有着一段久远的传说。相传,在村子内河之上,有一座天然石桥,这座石桥可不是普通的石桥,乃是神仙架设而成,所以被称作仙人桥,村子也因此得名仙江村。

在岁月的长河中,仙江村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古老的仙人桥更是有着诸多神奇的传说,据说仙人用神鞭赶来两座石山,横截钟水,水阻不流,仙人用脚踢开一孔,呈上尖下宽三角形,水方畅流,才形成了如今这般独特的模样。桥孔呈三角形,舟船至此,水小能扬帆开过,水大则卧樯而行,孔旁还有桃源洞,孔洞相通,甚是幽奇,桥身周围怪石嶙峋,枝攀藤绕,周围还有那富具神话色彩的仙姑洞、仙人角、仙人镜等,仿佛每一处景致都藏着仙人的踪迹,让人不禁遐想连篇。

从村庄的发展历程来看,仙江村历经了漫长的变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它曾经或许只是一个宁静的小村落,村民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扎根,人口逐渐增多,慢慢形成了如今规模较大、方圆几十公里人口较多的村落。而且,仙江村全村将近二千多人口中有百分之九十八姓罗,所以又名罗家村,罗氏家族在这里传承着家风传统,子孙兴盛,团结奋进、敢于担当,更是涌现出了数不清的抗日英雄以及不少国家之栋梁,为村子增添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在历史的积淀中,仙江村还保留着诸多古老的印记,那些古老的石板路、清朝古屋、老戏台等,仿佛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其中一些古屋还被国家重点保护为 “清朝老屋”,近年来更是成为了不少抗日电影、红军时期电影的拍摄首选地,通过镜头重现当年的真实写照,也让更多人知晓了这个充满历史底蕴的村落。

二、萧克故居介绍

(一)建筑风格

萧克故居位于嘉禾县袁家镇小街田村,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 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建筑韵味。它坐东南朝西北,整体为长方形四合院式建筑,占地 400 多平方米,通面阔 19.4 米,通进深 21.1 米,规模虽然算不上宏大,却尽显古朴典雅。

其采用穿斗式梁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整体稳固且颇具灵活性,在空间利用上也更为合理。屋顶是硬山式,坡面较为平缓,线条简洁流畅,给人一种沉稳大气之感。房屋皆由青砖青瓦砌成,那一块块青砖、一片片青瓦,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铺以青石的地面,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厚重。整个故居呈现出湘南特有的堂屋建筑风格,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让人一踏入此地,便能感受到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在 2008 年时,故居还进行了维修,很好地保存了原有建筑风貌,也正因它极高的历史与建筑价值,先后被公布为县级、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 2013 年 5 月作为湘南起义旧址群之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内部布局

走进萧克故居,内部的布局清晰明了,各个区域有着独特的功能与意义。正厅分上厅和下厅,两厅之间间隔着一天井,阳光透过天井洒下,让整个空间既明亮又通透。天井不仅起着采光的作用,还蕴含着古人 “四水归堂” 的美好寓意,象征着财源广进、家族兴旺。

厅的两边有着十二间厢房,这些厢房以木板为墙,曾经是萧克将军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一间间厢房仿佛留存着家族生活的点滴记忆。而在大厅的正中间,安放着萧克将军的雕像,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目光坚毅,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承载着诸多回忆的故居。室内还陈列着萧克图片大事记,那些珍贵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记录,生动地展现了萧克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投身革命到参与诸多重大战役,再到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等各个阶段,让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三)历史意义

萧克将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也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有着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萧克生于湖南嘉禾小街田村,早年就投身革命,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等,在革命战争时期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军团长、军区司令等重要职位。新中国成立后,又在诸多重要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我国的国防建设等方面贡献巨大。

而萧克故居更是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它是湘南起义期间我党秘密接头、传递情报和召开会议的重要场所。1927 年 12 月,萧克从广州秘密潜回小街田村与其他参加南昌起义回来的共产党员在故居建立了 “中共嘉禾南区支部”,传播马列主义,秘密组织开展武装斗争,成立了暴动指挥部,准备实施武装暴动。此后,诸多重要的决策、计划都是在这里酝酿、商讨,诸多革命的火种也是从这里开始向外传播、燃烧,为湘南起义以及后续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它见证了那段热血激昂的红色岁月,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价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组织人员前来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仙江村特色亮点

(一)文化古迹

仙江村留存着诸多见证岁月变迁的文化古迹,它们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其中,那棵位于村中心的古樟树格外引人注目,它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承载着千年的时光记忆。这棵古樟树树高约 20 多米,树冠横跨 30 余米,其腰围更是达到了 18.9 米,需要 11 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抱,如此壮观的景象着实令人惊叹不已。古樟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了村子里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生活点滴,也成为了仙江村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象征。

漫步在村子里,脚下的古老石板路蜿蜒曲折,仿佛在引领着人们走进历史的深处。这些石板路经过无数次的踩踏,早已变得光滑无比,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曾经来来往往的行人与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还有那清朝古屋,它们以古朴的姿态屹立不倒,飞檐翘角、青砖黛瓦间尽显往昔的繁华与韵味。屋内的一砖一木、一梁一柱,都保留着古老的工艺和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去感受先辈们的生活气息。老戏台也是村子里的一大特色,曾经,这里定是热闹非凡,台上的戏曲演员们粉墨登场,演绎着悲欢离合,台下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喝彩声、掌声此起彼伏。如今,虽然老戏台已不再有往日的喧嚣,但站在台下,依然能想象出当年那热闹的场景,它承载着仙江村丰富的民俗文化与娱乐生活记忆,是村子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二)红色传承

仙江村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市军休所就曾组织全体军休人员和干部职工走进这里,开展 “探访将军故里,激发爱国情怀” 秋游暨红色宣讲活动。在活动中,大家走进萧克将军故居,那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张张饱含故事的历史照片,深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仿佛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重现眼前。军休人员们认真倾听着开国第一上将萧克的英雄事迹,被将军策马立功勋、提笔著文章,一生为国为民的革命生涯所激励,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

而且,在萧克故居的农民夜校,还会集中开展 “四史” 宣讲进乡村活动。军休干部、市军休所老战士红色宣讲团副团长邓有成等会应邀进行红色宣讲,他们那振奋人心、铿锵有力的发言总能赢得阵阵掌声,让红色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这些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年的革命历史,知晓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仙江村无疑是一个生动的红色教育课堂,他们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的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激励着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所以,仙江村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民俗文化

仙江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伴嫁歌。伴嫁歌是湘南地区世代沿袭、代代相传的农村婚嫁歌舞,在郴州地区嘉禾、桂阳、临武等县的农村广为流传,而仙江村所在的嘉禾县更是有着深厚的伴嫁歌文化底蕴。

伴嫁歌是一种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婚嫁风俗音乐,内容十分广泛,从类型上看,有 “伴嫁歌”“伴嫁舞”;从演唱形式上看,涵盖了独唱、齐唱、随唱、表演唱、领唱与合唱等多种形式;从歌曲体裁上看,则包括耍歌、长歌、射歌、哭歌、骂媒歌、歌舞等。例如耍歌,它是新娘出嫁前一天晚上伴嫁歌堂中的主要活动内容,数量约占整个伴嫁歌的 70% 左右,其曲调短小、节奏舒缓、旋律婉转优美,歌词直白朴素,往往以直白的语言、朴素的情感赞美出嫁姑娘的美丽贤惠,起到活跃婚嫁气氛和安慰新娘的作用。

又如射歌,通常在耍歌以后进行,也叫 “励歌” 或 “利歌”,它带有一种诙谐逗趣的感觉,歌手们相互 “点射” 对唱,趣味十足。还有哭歌,那可是饱含着复杂的情感,不仅有离情别绪的自然倾泻,更多的是对封建婚姻制度、封建伦理中的父权、夫权、族权、神权的抗争和控诉,歌声中怨恨、愤怒、抗争、疑虑等情绪交织,令人动容。

在仙江村,倘若有幸赶上有姑娘出嫁的日子,便能亲耳听到这婉转悠扬、情感丰富的伴嫁歌,欣赏到独具特色的伴嫁舞,感受那别样的风土人情,体会当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之中,让人沉醉其中,难以忘怀。

四、文化内涵

(一)红色精神内涵

萧克将军的一生,是波澜壮阔、为国为民的一生,他所展现出的红色精神,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着仙江村这片土地,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奋勇前行。

萧克将军早年投身革命,参与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以及长征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枪林弹雨中,他毫不退缩,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例如在长征途中,面临着艰难险阻、物资匮乏等重重困境,他始终坚守信念,带领部队顽强作战、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这种红色精神在仙江村当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弘扬。众多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纷纷组织人员来到萧克故居,在这里缅怀先烈,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像郴州市水利局组织在职党员干部及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前来参观学习,在故居前重温入党誓词,号召全体党员干部铭记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汲取力量,以实际行动推动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告慰革命先烈。还有郴州市十三完小党支部组织党员们来到这里,通过参观故居陈列展厅的文字、图片、实物等,真切感受萧克将军不屈不挠等革命精神,党员们深受触动,回去后表示要把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感受到的优良作风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立足岗位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对于后人来说,萧克将军故居以及其所承载的红色精神,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它让年轻一代明白如今安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着他们在面对学习、工作中的困难时,要像先辈们一样勇往直前,不怕吃苦,敢于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让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到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厚内涵,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下去,让红色基因永不褪色。

(二)民俗文化底蕴

仙江村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伴嫁歌尤为突出,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蕴含着当地百姓丰富的生活智慧、深厚的情感寄托以及悠久的历史传承。

伴嫁歌作为湘南地区世代沿袭的农村婚嫁歌舞,承载着当地人民对于婚姻、家庭以及生活的美好期许。从内容上看,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同的歌曲类型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寓意。比如耍歌,占伴嫁歌的大部分,曲调短小、节奏舒缓、旋律优美,用直白朴素的歌词赞美出嫁姑娘的美丽贤惠,这一方面是对新娘的一种夸赞和祝福,让新娘在即将开启的新生活前感受到大家的认可与喜爱;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婚嫁的气氛,让整个婚礼现场充满欢乐祥和的氛围,展现出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庭和睦的重视。

而像哭歌,则饱含着更为复杂深刻的情感。它不仅是新娘离情别绪的自然宣泄,更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等不合理现象的抗争与控诉。在过去那个封建思想浓厚的时代,女性在婚姻等方面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哭歌就成为了她们表达内心不满、怨恨以及对自由平等渴望的一种方式,反映出当时百姓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无奈与挣扎,也体现了他们渴望冲破束缚、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从历史传承角度来看,伴嫁歌代代相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在仙江村这片土地上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村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记忆与情感,将古老的民俗文化不断延续下去,让后人能够从中了解到过去的生活风貌和社会状况,也成为了仙江村民俗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它独特的魅力,领略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五、适合人群

(一)历史文化爱好者

对于那些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朋友们来说,郴州萧克故居仙江村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去处。这里承载着丰富且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仿佛是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静静等待着大家去深入探究。

喜爱探究历史故事的游客,可以在这里聆听萧克将军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故事,从他早年投身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到参与井冈山斗争、长征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每一段经历都饱含着热血与激情,展现出那个动荡年代里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民族解放事业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漫步在故居中,看着那些陈列的图片、大事记以及实物,仿佛能穿越时光,亲眼目睹当年的烽火岁月,感受历史的脉搏跳动。

而钟情于欣赏古建筑的游客,也能在这里大饱眼福。萧克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六年,有着典型的湘南特有的堂屋建筑风格,穿斗式梁架结构稳固且空间利用合理,硬山式屋顶线条简洁流畅,青砖青瓦、青石地面尽显古朴典雅。还有仙江村留存的诸多清朝古屋,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之间尽显往昔的繁华韵味,古老的石板路蜿蜒曲折,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先辈们来来往往的生活印记,让人仿佛能看到曾经在这里生活的村民们的日常场景。

同时,这里浓厚的红色文化更是独具魅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萧克故居见证了诸多重要的革命历史时刻,是当年我党秘密接头、传递情报、召开会议的重要场所,众多红色故事在这里发生,红色精神在这里传承,对于想要感受红色文化洗礼,了解革命先辈们奉献精神的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无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让大家在这里获得深刻且难忘的参观学习体验。

(二)民俗文化体验者

如果你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渴望亲身感受别样的民俗风情,那么仙江村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仙江村所在的嘉禾县有着深厚的伴嫁歌文化底蕴,伴嫁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这里世代沿袭、代代相传。它是一种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婚嫁风俗音乐,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也十分多元,涵盖了独唱、齐唱、随唱、表演唱、领唱与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以及耍歌、长歌、射歌、哭歌、骂媒歌、歌舞等不同的歌曲体裁。

比如,耍歌曲调短小、节奏舒缓、旋律婉转优美,歌词直白朴素,在新娘出嫁前一晚的伴嫁歌堂中唱响,既赞美了出嫁姑娘的美丽贤惠,又能活跃婚嫁气氛、安慰新娘;射歌则诙谐逗趣,歌手们相互 “点射” 对唱,趣味十足;而哭歌饱含着复杂的情感,不仅有新娘离情别绪的自然倾泻,更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等不合理现象的抗争与控诉,令人动容。

倘若有幸赶上有姑娘出嫁的日子,便能身处现场,亲耳聆听这婉转悠扬、情感丰富的伴嫁歌,欣赏独具特色的伴嫁舞,沉浸式地感受当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之中,全身心地领略仙江村独特的民俗文化韵味,收获一段别样的民俗文化体验之旅。

(三)红色教育学习者

仙江村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红色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党员干部等群体开展红色教育、学习红色精神有着重要价值。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这里是生动的校外课堂。他们可以走出书本,走进萧克将军故居,实地参观将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通过观看故居内陈列的图片、文字介绍以及实物等,直观且深入地了解革命先辈们所处的艰难岁月以及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贡献。在这里,他们能聆听萧克将军策马立功勋、提笔著文章,一生为国为民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先辈们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党员干部们来到这里,则可以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像众多机关单位、企业等组织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一样,党员干部们能在萧克故居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地方,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将在参观学习中汲取到的红色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动力,立足岗位,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新时代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总之,仙江村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各类红色教育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让红色精神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六、游玩注意事项

need_search_image_by_title

(一)交通出行

若你打算前往郴州萧克故居仙江村游玩,交通方面还是比较便利的。

如果选择自驾,从嘉禾汽车站出发,沿着珠泉东路前行,接着转入嘉禾大道、S215 线、S322 线、S324 线以及 X081 线等,就能顺利抵达仙江村和萧克故居所在区域。一路上你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从城镇到乡村的氛围变化。

要是不想自驾,也可以搭乘嘉禾 211 路、11 路公交车,在相应站点下车后,步行一段距离即可到达目的地。不过乘坐公交需要留意好车次时间以及站点信息,避免耽误行程。

另外,抵达仙江村附近后,村子内部的道路大多较为平坦,但部分通往古迹景点的小道可能稍窄一些,驾车时要注意慢行,步行的话则可以慢慢欣赏周边的田园风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启游玩之旅。

(二)参观时间

萧克故居及仙江村相关景点都是有固定开放时间的哦,大家一定要提前了解好,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

通常情况下,萧克故居的开放时间是 [具体开放时间段,需核实准确信息补充],在这个时间段内,游客们可以尽情地参观故居内的各个区域,深入了解萧克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感受那段红色岁月的厚重。

而仙江村的户外文化古迹等景点,基本全天都可以参观游览,但如果是想参观一些特定的民俗活动展示或者有专人讲解的时段,最好提前咨询景区工作人员,了解具体的安排。比如要是想观看伴嫁歌表演等民俗文化展示,可能是在特定的节日或者有团队预约安排的时候才有哦,所以提前做好时间规划,才能确保不会错过这些精彩的内容呢。

(三)文明参观

游玩过程中,文明参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呀。

在参观萧克故居时,里面陈列着诸多珍贵的图片、大事记以及实物等,这些都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大家千万不要随意触摸、破坏,要按照景区规定的参观路线行走,听从工作人员的引导。在室内参观时,也注意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以便能静下心来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缅怀先烈。

而在仙江村游览文化古迹,像古樟树、清朝古屋、老戏台等地,同样要爱护周边的环境,不随意丢弃垃圾,不攀爬古建筑、古树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