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上乔古村攻略

2024-12-16

一、古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上乔古村位于临武县城城北 25 公里处,与麦市乡政府相距仅 2.5 公里,并且就在衡武高速公路出口附近。其所处方位交通相对便利,不管是自驾还是乘坐公共交通,都能较为便捷地抵达。对于那些渴望探寻古村韵味、感受历史沉淀的游客来说,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被纳入出行计划之中。周边的交通网络能够顺利地将游客从繁华都市引领到这座古朴宁静的村落,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游览体验。

(二)历史渊源

上乔古村有着深厚且悠远的历史,全村皆姓郭,始祖郭妥公乃是唐代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十九代孙。回溯到南宋时期,郭妥公官任临武,而后便定居在了乔溪,也就是如今的上乔村,算来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漫长岁月。

郭子仪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出将入相,是名震四方的四朝元老,因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外族而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德宗继位后,对郭子仪极为敬重,赐号其为 “尚父”。在上乔村的宗祠里,至今还供奉着郭子仪的雕像,宗祠墙壁上那 “再造鸿尤” 四个楷书大字,相传便是当年皇帝所赐,彰显着郭氏一族曾经的荣耀与辉煌。

在这 8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上乔村人才辈出,文化底蕴不断积累。自明初以来,在科考方面成绩斐然,中举进士有 1 人,举人 2 人,国学 15 人,贡员贡生 12 人,恩赐寿宫登仕郎 5 人,出朝入仕者多达 10 多人。同时,在近现代的历史浪潮中,也有着上乔村人的热血贡献,先后有 4 人考入黄埔军校,还有 6 人在抗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成为了令人敬仰的烈士。

岁月流转,朝代更迭,上乔村历经风雨,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尤其是经过 “破四旧” 的浩劫后,大部分人文古迹、公益建筑遭到了破坏,但依然留存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它们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见证着古村曾经的繁华与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记忆与情感,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探寻它背后深藏的历史韵味。

二、建筑风格

(一)整体布局

站在村后山的高处放眼望去,上乔古村的古建筑群呈现出一种独特且别具韵味的格局。它们以纵、横交叉的台阶式井字形或散形,依山半园坡式,由上而下排列或组合。整个村落中的内外巷道,全部都是用青石板铺设而成,这些青石板在岁月的洗礼下,被人们踩踏得十分光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古村悠久的历史。而水沟也是交错连贯有序,就像古村的脉络一样,让整个村落更具生机与条理。

村落呈网络迷宫格局结构,占地总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漫步其中,那纵横交错的巷道、错落有致的建筑,常常会让初来乍到的人迷失方向,仿佛一不小心就踏入了一段被时光尘封的过往之中。古村的这种布局,既有着自然依山而建的随性,又有着人工规划的精巧,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和谐之美,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在村落建设上的独具匠心。

(二)建筑特色

上乔古村的古建筑有着鲜明且极具韵味的特色。从材质上来看,多数古建筑采用的是青砖墙体,这种青砖质地坚实,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屹立不倒,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屋顶多为硬山顶或马头墙硬山顶的样式,小青瓦排列其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古朴的光泽。而青石围角和石砌门坎的运用,不仅增添了建筑的稳固性,还让整体更显古朴大气。在大门两边侧墙,还有石灰抹墙永久性诗词对联,彰显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走进屋内,内部结构多为木柱梁架,这些木柱承载着房屋的重量,也展现出传统建筑技艺的精妙。窗式隔房、木楼板下吊顶棚等构造,让屋内空间更具层次感。值得一提的是,大小窗户、神台、隔门、檐翘梁等部位,都雕刻着丰富的花卉、动物图案,那些花卉仿佛在木头上绽放,动物也似活灵活现,每一处雕刻都展现出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心思。而屋外檐下墙壁,则多以书画、花卉石灰浮雕图案装饰,从远处望去,古色古香,让整个建筑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古建筑的青石围角、门坎石、天井石也都有着浮雕八卦、动物图案石刻,可谓是处处皆艺术,细节之处尽显古村建筑的独特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文化内涵

(一)传统习俗

上乔古村有着诸多极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活动,它们代代相传,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魅力,也成为了古村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村落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舞龙是古村一项深受大家喜爱且极具意义的传统活动。每到重要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等,村里的 “男子汉舞龙队” 便会精神抖擞地出动,他们舞动起长龙,那龙在队员们的默契配合下,辗转腾挪,舞出的形状犹如中国书法中的草书 “龙”,气势磅礴又不失灵动,仿佛将龙的神韵都展现了出来。而由村嫂们组成的舞龙队同样毫不逊色,她们也是 “凤舞龙飞”,展现出别样的风采。舞龙这一习俗,原本就蕴含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古村的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承着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让大家在热闹欢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和团结协作的力量。

唱山歌比赛也是古村的传统习俗之一。村里几位七旬老妪常常会在村祖祠里举行唱山歌比赛,那悠扬的山歌回荡在古老的祠堂中,仿佛带着人们穿越回了往昔岁月。她们用质朴的歌声,唱出生活的点滴、唱出心中的情感、唱出古村的故事。而比赛选出的新年度 “山歌王”,更是备受大家的尊重,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闲暇时光,也让山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家乡的特色文化。

此外,旗袍展示也是古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村里的姑娘们身着典雅的旗袍,扬 “中国风”,迈着轻盈的步伐走街串巷展魅力。旗袍那修身的剪裁、精美的图案,与古村的古朴建筑相得益彰,仿佛将传统与现代、婉约与古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展现出古村独特的韵味和村民们对美的追求,也让人们看到了古村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创新与活力。

这些传统习俗活动,已然深深融入到了村民们的生活之中,它们是古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古村的历史变迁,也在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中,让古村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民俗风情。

(二)人文底蕴

漫步在上乔古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深厚的人文底蕴,那些历经岁月留存下来的古老建筑和遗迹,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文化价值。

古私塾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处所在。在清朝时期留存下来的古私塾里,仿佛还能看到曾经莘莘学子们在这里诵读经典、研习学问的场景。那古朴的建筑风格,木柱梁架撑起的空间,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曾经,这里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对古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见证了古村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让后人能够从中窥探到当年古村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文化繁荣的景象。

古庙在古村的人文底蕴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比如昭德侯王庙,它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是为纪念唐代武陵侯黄师浩而建,面积近千平方米,气势恢宏。这座古庙承载着村民们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纪念之情,也反映出古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信仰文化和民俗传统。每逢重要的祭祀日子,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焚香祭拜,祈求平安顺遂,让古庙的香火得以延续,文化内涵也在这样的传承中不断丰富。

而古村中的四座古凉亭,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分布在不同的位置,有着各自独特的故事和功能。凉亭的浮雕工艺精湛,上面有人物、动物、花卉以及对联等元素,每一处浮雕仿佛都在讲述着一段过往,或是古人的生活场景,或是蕴含着美好的寓意和祝福。在古时,这些凉亭是过往行人遮风挡雨、歇息歇脚的地方,如今,它们更是成为了古村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彰显着古村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古村中的明代石砌四方罗山、圆罗山(当地人称 “下手”)这两处建筑,也充满了神秘感。文物专家们对其有着诸多猜测,它们可能是碉楼,有着练兵防范的作用;也可能是墓葬或祭祀所用;亦或是从风水角度考虑而建。但无论其最初的用途是什么,它们都是古村历史的一部分,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吸引着人们去探究、去解读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这些古私塾、古庙、古凉亭以及特色石台等,共同构成了上乔古村丰富的人文景观,它们见证了古村的兴衰荣辱,也成为了古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古村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四、特色亮点

(一)“八古” 元素

上乔古村历史遗存丰富,市文物管理处主任刘专可将该村概括成 “八古”,即古民居、古私塾、古庙、古凉亭、古台、古石板路、古碑刻、古水塘,它们各有独特韵味,也极具观赏价值。

古民居是古村的一大亮点,村中有清代古建 140 多栋、民国建筑 300 多栋,除 6 栋祠堂、庙宇、祖厅等公益建筑外,其余为古民居,大部分古建保存尚好。这些古建筑分为群体连贯和单体组合两类,群体以上下厅、天井、对称式和庭院三合式组合,多为祠堂、祖厅、大宅三至五栋连贯结构建筑;单体为单立式、并排式散形组合。古建为青砖墙体,硬山顶或马头墙硬山顶,小青瓦,青石围角和石砌门坎,四墙三间、三墙二间不等。古建筑大门两边侧墙都有石灰抹墙永久性诗词对联,内部结构多为木柱梁架、窗式隔房、木楼板下吊顶棚不等,大小窗户、神台、隔门、檐翘梁等木质结构多有木雕花卉、动物图案,屋外檐下墙壁则多以书画、花卉石灰浮雕图案装饰,古色古香。古建筑青石围角、门坎石、天井石也都有着浮雕八卦、动物图案石刻,细节之处尽显艺术之美。

古私塾承载着古村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清朝时期留存下来的古私塾里,仿佛还能看到曾经莘莘学子们在这里诵读经典、研习学问的场景,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见证了古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培养有识之士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庙在古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昭德侯王庙,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 年),是为纪念唐代武陵侯黄师浩而建,面积近千平方米,气势恢宏。它承载着村民们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纪念之情,也反映出古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信仰文化和民俗传统,每到重要祭祀日子,香火不断。

古凉亭分布在村落不同位置,共有四座,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故事和功能,浮雕工艺精湛,上面有人物、动物、花卉以及对联等元素,不仅在古时可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歇息歇脚,如今更是成为了古村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彰显着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

古台中的明代石砌四方罗山、圆罗山(当地人称 “下手”)充满神秘感,文物专家们对其有着诸多猜测,它们可能是碉楼,有着练兵防范的作用;也可能是墓葬或祭祀所用;亦或是从风水角度考虑而建,无论用途如何,都是古村历史的一部分,吸引着人们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古石板路蜿蜒在村落之中,古时从临武县城通往嘉禾的盐道贯村而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二十多里青石板路,连贯周边村落和乡政府,这些青石板在岁月的洗礼下被踩踏得十分光滑,仿佛在诉说着古村久远的过往。

古碑刻犹如一位位沉默的历史记录者,虽然历经风雨,但其上的文字或许承载着古村曾经的故事、先人的事迹或者一些重要的规定、纪念等内容,值得细细品味解读。

古水塘也是古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小不一,错落分布在村子各处,不仅有着蓄水等实用功能,在阳光的映照下,水面波光粼粼,与周边的古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为古村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

(二)防卫与消防功能

上乔古村的建筑在防卫和消防方面有着突出的亮点,彰显出古村先辈的智慧。

从防卫功能来看,村落呈网络迷宫格局结构,古建筑群以纵、横、交叉台阶式井字形或散形,依山半园坡式,由上而下排列或组合。这样的布局使得外人进入村子后很容易迷失方向,宛如走入一个天然的迷宫,对于抵御外来入侵等情况能起到很好的阻碍作用。而且,村子中的一些建筑比如四方罗山、圆罗山等,可能有着练兵防范的功能,犹如古时的碉楼一般,守护着村落的安全。同时,古建筑的墙体多采用青砖材质,质地坚实,本身就具备一定的防御性,加上青石围角等构造,让建筑更加稳固,不易被破坏,在整体上提升了村落的防卫能力。

在消防功能方面,村内的水沟交错连贯有序,就如同村落的脉络一般,这些水沟不仅可以在日常起到排水的作用,保持村内的干燥,在遇到火灾等突发情况时,还能方便取水灭火,起到消防通道的作用。再者,古建筑之间保持着相对合理的间距,避免了一处起火迅速蔓延至周边建筑的情况,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火势的扩散,为救火争取时间。而且小青瓦的屋顶构造,相较于一些易燃的屋顶材料,也降低了火灾发生的风险,保障了古村建筑在漫长岁月中能尽量避免火灾的侵害,让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得以留存至今。

五、适合人群

(一)历史文化爱好者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郴州上乔古村无疑是一处极具吸引力的宝藏之地。古村有着 8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始祖郭妥公乃是唐代名将、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十九代孙,自南宋在此定居后,岁月流转间,这里积淀了深厚且独特的文化底蕴。

漫步在古村中,那留存至今的众多古建筑,仿佛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从清代的 140 多栋古建到民国的 300 多栋建筑,

虽然历经 破四旧” 等历史浩劫,大部分人文古迹、公益建筑遭到破坏,但依旧留存下了诸多珍贵遗迹,像明代郭姓四十八村总祠堂、昭德侯王庙、古私塾等等。这些建筑在风格、构造以及装饰细节上,都彰显着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特色,无论是青砖墙体、硬山顶或马头墙硬山顶的样式,还是小青瓦、青石围角、石砌门坎等元素,亦或是门窗、神台、隔门、檐翘梁上那些精美的花卉、动物图案雕刻,都承载着先人们的智慧与审美,值得细细探究品味。

而且,古村在历史上人才辈出,自明初以来,在科考方面成绩斐然,中举进士、举人、国学、贡员贡生等众多,出朝入仕者多达 10 多人,近现代更是有热血儿女考入黄埔军校,为抗日及抗美援朝战争英勇献身,这些事迹也成为了古村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能让历史文化爱好者深入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家国情怀,满足他们对历史探究的求知欲,全方位体验古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

(二)摄影爱好者

郴州上乔古村宛如一个天然的摄影创作基地,处处都能为摄影爱好者提供绝佳的拍摄素材。

村落独特的建筑风貌令人眼前一亮,那呈网络迷宫格局结构的古建筑群,以纵、横交叉的台阶式井字形或散形,依山半园坡式排列组合,占地总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站在高处俯瞰,青石板铺设的内外巷道纵横交错,光滑的石板仿佛记录着岁月的痕迹,而交错连贯有序的水沟像是古村的脉络,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层次感与故事感。古民居、古私塾、古庙、古凉亭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各具特色,它们有的古朴大气,有的精致典雅,无论是建筑整体的轮廓,还是门窗、墙壁上的浮雕、诗词对联等细节,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都能拍出韵味十足的照片。

此外,古村中的村民生活场景也是摄影的好题材。比如在传统节日时,村里舞龙队那热闹欢腾的画面,长龙在队员们的舞动下辗转腾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还有老妪们在祖祠里举行的唱山歌比赛,质朴的歌声搭配上古老的建筑背景,尽显民俗风情;姑娘们身着旗袍走街串巷的优雅身姿,更是将传统与现代之美相融合。这些生动的场景,为摄影爱好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可以用镜头定格古村的美好瞬间,创作出一幅幅充满韵味的摄影作品。

六、游玩注意事项

(一)保护文物

郴州上乔古村承载着 800 多年的历史记忆,留存着众多珍贵的古建筑、古遗迹等,它们是不可再生的文化瑰宝。所以游客们在游玩过程中,一定要将保护文物放在首位。古村里的清代古建 140 多栋、民国建筑 300 多栋,以及像明代郭姓四十八村总祠堂、昭德侯王庙、古私塾、古凉亭等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特色,大家千万不要随意触摸、攀爬,更不能进行破坏行为。

在欣赏古建筑上的木雕、石雕、浮雕、诗词对联等精美装饰时,要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因不当触碰造成损坏。对于古村中的古石板路、古碑刻、古水塘等,同样要爱护有加,不要在古石板路上刻画,也不要往古水塘里丢弃杂物等。古村可能会设有相关的保护标识和规定,游客们一定要严格遵循,从自身做起,做文明游客,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能够长久地留存下去,继续向后人诉说古村的故事,传承古村的文化。

(二)游览路线

  • 为了让大家能更高效全面地欣赏上乔古村的风光,以下为游客们推荐几条游览路线:“路线一:从村口沿着青石板路进入古村,首先抵达明代郭姓四十八村总祠堂,在这里感受古村郭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欣赏古建筑内精美的木雕、诗词对联等。接着前往昭德侯王庙,了解这座古庙背后纪念唐代武陵侯黄师浩的故事以及古村的信仰文化和民俗传统。之后顺着巷道漫步,穿梭在古民居建筑群之间,欣赏不同风格的古民居,感受古村的烟火气息,最后到达古私塾,回味曾经莘莘学子在此诵读经典的场景,领略古村崇文重教的传统。

  • 路线二:先来到古村的高处,俯瞰整个古村呈网络迷宫格局结构的建筑群风貌,欣赏那纵横交错的青石板巷道以及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之美。然后沿着台阶式井字形或散形的道路下行,参观古凉亭,仔细品味凉亭上精湛的浮雕工艺以及蕴含的故事和寓意。之后前往明代石砌四方罗山、圆罗山(当地人称 “下手”)这两处充满神秘感的建筑,探究它们背后可能的用途和历史文化信息。最后顺着古石板路,欣赏古村的水塘风光,感受古村宁静而优美的氛围。

  • 路线三:进入古村后,直奔古私塾,感受浓厚的书香气息,了解古村教育文化的发展。随后沿着连贯周边村落和乡政府的二十多里青石板路前行,欣赏古村的街巷风貌,途中经过几座古民居,可以进去参观,体验古村居民的生活场景。接着来到昭德侯王庙,欣赏这座气势恢宏的古庙建筑,了解其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最后在古村的四座古凉亭中选一处休憩,欣赏周边的风景,回味古村之行的美好点滴。

游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游览路线,尽情领略上乔古村的独特魅力。

(三)时节选择

不同的季节来到郴州上乔古村游玩,有着不一样的特点和体验:

  • 春季:此时的上乔古村仿佛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周边的花草树木开始吐露新芽,绽放花朵,与古朴的建筑相互映衬,别具一番韵味。而且春季有诸多民俗活动,像舞龙、唱山歌比赛等传统习俗都会在重要节日登场,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古村的美景,还能亲身参与到热闹的民俗活动中,感受浓厚的年味儿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入体验古村的文化魅力。

  • 夏季:相较于城市的炎热,古村因地处相对偏远且有山水环绕,较为凉爽宜人。漫步在古村的青石板路上,穿梭在古建筑之间,享受着自然的清凉,躲避夏日的暑气。同时,夏季的古村绿意盎然,处处充满生机,看着那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波光粼粼的水塘,让人心情格外舒畅。

  • 秋季:古村在秋季染上了一层金黄的色彩,树叶渐渐变黄飘落,给古村增添了几分宁静与诗意。此时的天空格外湛蓝,与古建筑的青砖黛瓦搭配起来,仿佛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而且秋季气候舒适,非常适合漫步游览,细细品味古村的每一处角落,感受岁月沉淀的痕迹。

  • 冬季:虽然冬季的古村略显萧瑟,但也有着别样的宁静之美。如果遇上一场雪,那古村就会变成银装素裹的世界,屋顶上、青石板路上覆盖着白雪,古建筑在雪景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典雅,宛如童话中的世界,别有一番意境,也适合喜欢摄影、追求独特画面的游客前来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