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南郴州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4444号-5
2024-12-03
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在西汉文帝年间,这里发生了一段传奇故事。郴城东潘家坪有一位美丽且知书识礼的潘姓姑娘,在郴江边洗衣时被一根飘来的红丝线缠住棒槌,她用嘴咬红丝线,结果红丝线钻入肚中,由此受孕。为避村人耻笑,她躲在苏仙岭的一个石洞中生下一个男孩,此男孩便是苏仙。苏仙出生后,有白鹤以羽暖其身,有白鹿喂其奶水。其母因景取名苏耽,苏耽自小修炼,修成后跨白鹤升天。因其飞升前曾预知次年郴州附近将遭瘟疫,遂嘱其母以井水、桔叶熬药解瘟疫之法,其母按其所嘱救治了大批百姓。百姓们感其恩,为其在苏仙岭上修建苏仙观,供奉其神像,苏仙岭亦由此成名。
早在唐代,苏仙岭就享有 “天下第十八福地” 之美誉。苏耽留给世人的不仅有美丽传说,还留下了巨大的文化财富。苏耽普济众生的 “橘井泉香” 典故,与三国名医董奉治病救人的 “杏林春暖” 典故共为中国古老中医的两大经典典故,亦是中医信奉的治病救人道德准则。苏耽的 “橘井泉香” 故事在世界华人中广泛流传,传说孕育的文化精神,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瑰宝。为凸现苏仙岭为苏耽故里,在对大门外广场马路旁围墙进行改造时,垒石成山,叠泉飞瀑,取意于苏耽 “橘井泉香” 典故,并与苏仙岭丰富人文宝藏相辉映,增加了大门外广场文化韵味,取名 “临福隅”。
(1)宋代大词人秦少游被贬郴州后,于郴州旅舍作千古名篇《踏莎行・郴州旅舍》,后经苏东坡写跋、米芾书写,刻成 “三绝碑”。宋哲宗绍圣四年,秦观沿湘江水路到达贬所郴州旅舍,途中的凄苦与悲凉涌上心头,挥笔写下此词,感叹仕途的跌宕和人生的凄凉苦涩。据说苏轼在收到此词后,尤爱结尾 “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两句,把该词书于扇面永志不忘。后来秦观又被远放,3 年后在悲愤中辞世。苏轼于感伤之中,洒泪挥毫,在扇面接着写下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的跋语。书法家米芾向来钦佩秦观和苏轼的才华,同情二人的不幸遭遇,于是将秦词、苏跋书写下来,连同米字,世称 “三绝”。到了南宋咸淳二年,郴州知军邹恭对 3 位大家的手笔备感珍惜,命工匠镌刻于苏仙岭白鹿洞的石壁之上,使得 “三绝碑” 这一宋代艺术瑰宝保存至今。
(2)1965 年,陶铸来郴州视察,写下了《新踏莎行》。全词讴歌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一洗秦词幽怨哀愁之情。
(3)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曾被幽禁于苏仙岭。1936 年 12 月,张学良在中华民族危急的时刻,毅然与西北军著名抗日将领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 “西安事变”,触怒了蒋介石。蒋不顾民族利益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张学良囚禁。南京沦陷后,张学良将军也由南京先后迁禁于溪口、黄山、萍乡等地。1937 年冬,特务队长刘乙光在萍乡突然接到戴签的电报,命令他将张学良移居到湖南郴州。1938 年 1 月,张学良被转移,囚禁在郴州苏仙岭的苏仙庵。“七七事变” 发生以后,张学良盼望蒋介石会在团结抗日的大目标下,放他出去为国效命。但由萍乡移居郴州后,他开始感到绝望,挥毫写下了 “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 的字幅,并经常掏出手枪对准住处北面窗外的百年桂花树射击,以解心中的愁闷,发泄对日本侵略者的民族仇恨。百年古树弹痕累累,清晰可辨。1938 年春天,张学良等人又奉命向沅陵转移。
屈将室共有房舍三间,南一北二呈品字形布局,砖木结构,青砖粉壁,占地约 60 平方米。门前有楹联一副:请战有功当年临潼已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球。北间房是张学良囚居此时用的宁波式柱床、书桌、靠椅、灯具等生活用品和他题写于此室墙壁的 “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 拓片条幅。西间房设张学良生平事迹史料陈列,实物保存完整。屈将室迄今存在 72 年,1996 年被郴州市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动者张学良的爱国情怀和坎坷遭遇。记录了蒋介石消极抗战的历史,从侧面反映日寇打通大陆交通线前的郴州社会历史,在郴州抗战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仙岭主峰海拔 526 米,相对高度 320 米,森林覆盖率达 89.4%,满山古松笼翠,岗峦云雾缭绕,构成 “苏仙云松” 的奇观,史称郴阳八景之首。苏岭云松有一奇,即其枝叶皆伸向西南。相传苏母住在苏仙岭之西南时,令其子苏耽日夜思今,此情此景感动了苏岭云松,便将枝叶一齐指向西南,以昭示世人勿忘母恩。苏仙岭自古享有 “天下第十八福地” 之美誉。山顶石壁有 “寿山” 大字石刻。山下造石成山,其上刻有许多 “福” 字,其字体都出于自唐太宗以来十八代名君之手。题名 “万福山”,暗寓苏仙岭即为 “福地” 也。
(1)桃花居是游客登山的起点,四周翠竹修茂,环境幽雅别致。桃花居又名乳仙宫、下观、俗名脚庵。位于苏仙岭风景区入口处,面积 141.94 平方米。它背靠青山,面向桃花水溪,在一片绿树翠竹围绕掩映的背景下,桃花居面对玉溪,背倚苏仙岭。古典样式的建筑与雅致的自然环境相衬相托,形成了祥和静谧的 “仙境” 氛围。
(2)白鹿洞为石灰岩溶洞,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洞外有大小二只白鹿雕塑,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白鹿洞洞内宽敞,洞顶岩突,怪石狰狞,洞外藤葛披拂,丛林繁茂。洞厅轩敞,石笋、石柱和石钟乳千奇百怪,比比皆是,且有清泉长流,映带左右,真如童话世界一般。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只白鹤,姿态各异,趣味天成。
(3)三绝碑是秦观的词、苏东坡的跋和米芾的书法,被誉为中国十大 “三绝碑” 之首。三绝碑位于白鹿洞东北 40 米天然石壁上,为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流放郴州期间所作的《踏莎行》词摩刻,高 52 厘米,宽 46 厘米,共十一行,八十一字,行书。“三绝碑” 所谓 “三绝” 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 “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南宋咸淳二年,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1960 年 3 月,毛泽东同志到南方视察,接见了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时要求保护三绝碑。1963 年 3 月,当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押秦词原韵填词《踏莎行》一首。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拓放大刻在这块石壁,重修护碑亭,拨专款塑 “秦观铜像” 一尊。1997 年,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三绝碑周围地区进行改造。用仿古围墙将三绝碑、护碑亭、秦观铜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等圈围起来,并设专人管理。围墙外侧另修游道供游人上山。2000 年 9 月,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重新将三绝碑放大拓刻到 “秦观铜像” 后侧的石壁上。
(4)苏仙观立于苏仙岭绝顶,是一座宋代建筑形式的庙宇,雕梁画栋,绿瓦朱栏,宏伟肃穆。整个建筑有正殿三间,分上、中、下三个,两边有偏殿,东北角两小间为爱国名将张学良幽禁处,现称 “屈将室”。苏仙观有正殿三进,殿门有额曰:“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厅,上厅供记苏仙童年塑像,正殿两边还有偏殿。登苏仙观远眺,可见连绵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涛,景色飘缈,秀美异常。苏仙观位于岭顶,始建于唐,重修于清。其大殿翠瓦飞檐,巍峨壮观,所供苏仙塑像,慈眉善目,颇有仙风道骨。观后有一巨石突立在崖前,相传是苏耽跨鹤飞升处,故称升仙台或跨鹤台。屈将室共有房舍三间,南一北二呈品字形布局,砖木结构,青砖粉壁,占地约 60 平方米。门前有楹联一副:请战有功当年临潼已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球。北间房是张学良囚居此时用的宁波式柱床、书桌、靠椅、灯具等生活用品和他题写于此室墙壁的 “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 拓片条幅。西间房设张学良生平事迹史料陈列,实物保存完整。屈将室迄今存在 72 年,1996 年被郴州市列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 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动者张学良的爱国情怀和坎坷遭遇。记录了蒋介石消极抗战的历史,从侧面反映日寇打通大陆交通线前的郴州社会历史,在郴州抗战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仙岭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城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大门位于苏仙南路,距武广高铁(郴州西站)、107 国道仅 5 公里,京广铁路(郴州火车站)、京珠高速也不过 1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无论是乘坐高铁、火车,还是自驾通过国道、高速,都能轻松抵达苏仙岭景区。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从郴州西站出发,仅需数公里的路程即可到达苏仙岭,感受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从郴州火车站前往苏仙岭更是便捷,距离之近使得游客可以快速投入到苏仙岭的美景之中。
周边的交通网络也为游客提供了多种出行选择。无论是乘坐公交车,还是选择打车,都能方便快捷地到达景区。例如从郴州火车站出发,可乘坐 27 路、105 路、51 路、20 路、69 路公交车直达苏仙岭风景区,打车也仅需 3 公里左右,费用约 8 元。从郴州天龙汽车站出发,可乘坐 15 路、28 路、29 路公交车直达苏仙岭风景区,打车 13 公里约 26 元。从郴州汽车总站出发,乘坐 66 路公交车可直达苏仙岭风景区,打车 7.1 公里约 20 元。如果是从北湖机场抵达,可先乘坐机场专线 1 号线(火车站方向)至雷大桥,再转乘 15 路至苏仙福地广场,步行 365 米即可到达苏仙岭风景区,打车则约 30.5 公里,费用约 75 元。
苏仙岭周边不仅交通便利,还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它独屹于郴江边,山势秀丽,万木葱茏,与周边的山水风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苏仙岭所在的苏仙区还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游客在游览苏仙岭之余,还可以深入了解郴州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总之,苏仙岭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环境优美,是一个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苏仙观始建于唐代,后毁于火灾,清代重新修建。它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顶,是一座砖木结构、楼阁式三进庑殿的道观,建筑面积达 2464 平方米。其因西汉文帝时期的苏耽在此得道成仙而得名,曾多次受到唐宋皇朝的赐封,门额上的汉白玉石盘龙御碑为南宋景定五年宋理宗皇帝所赐。
苏仙观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临崖而建,尽显宏伟肃穆。其大殿翠瓦飞檐,巍峨壮观,所供苏仙塑像慈眉善目,颇有仙风道骨。观后有一巨石突兀,名曰 “升仙石”,又名 “跨鹤台”,相传昔日苏耽就在此跨鹤升仙。
景星观座落在郴州市被誉为道教 “第十八福地” 的苏仙岭。它修复前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式,上下两厅,中间有天井,子屋四间,厢房四周古树环绕。观前门楷书 “景星观”,两旁有 “山高常见雾,树密不知睛” 楹联。观内有《韩愈送廖道士序碑》,系 1984 年修复景星观时,按旧志所载原文刻置。汉白玉石,高 123 厘米,宽 57.5 厘米,厚 10 厘米。阴刻横列楷书 282 字,字径 2.5×3 厘米。
景星观建筑简朴淡雅,周围竹木葱茏,绿华如盖,环境清幽。这里曾是唐代道士廖法正修炼之处,如今依然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苏仙岭自汉唐以来便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享有 “天下第十八福地” 的美誉。南禅寺(原苏仙观)始建于汉代,景星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这两处古迹见证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发源与壮大。
苏仙岭的宗教文化不仅体现在历史悠久的道观建筑上,还蕴含在其独特的传说和信仰中。苏仙岭因苏耽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苏耽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苏仙观立于苏仙岭绝顶,雕梁画栋,绿瓦朱栏,宏伟肃穆。大殿所供苏仙塑像慈眉善目,颇有仙风道骨。观后有巨石突立,相传是苏耽跨鹤飞升处,此处被称为升仙台或跨鹤台。这种神秘的传说和神圣的氛围,为苏仙岭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景星观修复前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式,上下两厅,中间有天井,子屋四间,厢房四周古树环绕。观前门楷书 “景星观”,两旁有 “山高常见雾,树密不知睛” 楹联。观内有《韩愈送廖道士序碑》,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文化气息。这里曾是唐代道士廖法正修炼之处,如今依然是道教信徒们追寻信仰的圣地。
苏仙岭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道教修行的福地,也是人们心灵寄托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宗教文化的魅力,领略到道家追求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
“橘井泉香” 典故彪炳中华中医文化,苏耽被奉为中华医药文化中以医入道、治未病的先祖。苏耽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医术高超、乐善好施,在即将升天成仙之际,预见到家乡将有大疫流行,于是嘱咐母亲用井水和橘叶为病人治疗。果然,第二年当地发生瘟疫,苏耽母亲依他所言,用井水和橘叶为病人治疗,救活了无数人。
“橘井泉香” 继承和发扬了中医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 的主导思想,在实践中提出了未病先防、治在病先、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的医学主张。如今医家常常以 “橘井” 一词或橘、杏并用来为医书取名,诸如 “橘井元珠”“橘杏春秋” 等,寓意深刻。
唐开元十九年,唐玄宗诏令 “严饰祠宇”,郴州官署和百姓在苏仙岭上将苏仙坛扩建成 “苏仙观”,祭祀纪念 “孝子神仙” 苏耽。宋代先后有 5 朝皇帝敕封他,从 “冲素真人” 到 “普应静惠昭德真君”。苏耽、橘井的传说,还丰富了杜甫、王维、元结、王昌龄、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秦观、阮阅、张拭、刘克庄、李东阳、何孟春、汤显祖、林则徐等历代名人的写作,“苏仙公”“橘井” 成为《辞源》《辞海》《中国神话人物辞典》《历代医学名流》等工具书的条目。
“橘井泉香” 已成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所蕴含的养生保健、治未病的中医文化,作为中华医学文化的载体,必将傲然屹立于世界中医文化之林。
苏仙岭 “三绝碑” 等碑刻题词遗诗辉映唐宋文化精髓。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写的 “三绝碑”,受到毛泽东主席关注,吸引了历代名人骚客浏览观光,书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词章歌赋。
“三绝碑” 位于白鹿洞东北 40 米天然石壁上,为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流放郴州期间所作的《踏莎行》词摩刻。秦观在郴州旅舍写下这首词,感叹仕途的跌宕和人生的凄凉苦涩。苏轼在收到此词后,尤爱结尾 “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两句,把该词书于扇面永志不忘。后来秦观又被远放,3 年后在悲愤中辞世。苏轼于感伤之中,洒泪挥毫,在扇面接着写下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的跋语。书法家米芾向来钦佩秦观和苏轼的才华,同情二人的不幸遭遇,于是将秦词、苏跋书写下来,连同米字,世称 “三绝”。南宋咸淳二年,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
1960 年 3 月,毛泽东同志到南方视察,接见了原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时要求保护三绝碑。1963 年 3 月,当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押秦词原韵填词《踏莎行》一首。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拓放大刻在这块石壁,重修护碑亭,拨专款塑 “秦观铜像” 一尊。1997 年,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三绝碑周围地区进行改造,用仿古围墙将三绝碑、护碑亭、秦观铜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等圈围起来,并设专人管理。围墙外侧另修游道供游人上山。2000 年 9 月,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重新将三绝碑放大拓刻到 “秦观铜像” 后侧的石壁上。
“三绝碑” 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唐宋文化的重要见证。它承载着秦观的才情、苏轼的感慨和米芾的书法艺术,展现了唐宋时期文人墨客的风采和精神追求。苏仙岭的 “三绝碑” 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让人感受到唐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夏季 5:30 - 22:30,冬季 6:00 - 21:30,特殊情况另行公示。如在特殊天气或特殊时期,景区开放时间可能会有所调整。例如,受历史罕见的冰冻雨雪天气影响,苏仙岭景区可能会采取临时闭园措施或调整开放时间。如 2024 年 2 月,因冰冻雨雪天气景区半山腰以上出现大面积道路结冰、树木倒伏等情况,2 月 10 日(大年初一)起,每日 6:30 至 18:00 开放,夜间时间段闭园;2024 年 1 月 22 日至 24 日,景区入园时间调整为上午 9:00 至下午 4:30。
(1)严禁从大门出口闸机、爬越栏杆或围墙进入景区,游览时请勿离开步行游道、公路;严禁到未开发区域参观游览;景区闭园后不得进入景区或在景区内逗留、露宿。违反规定者后果自负,且经教育劝阻仍拒不改正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对于多次违规的游客,列入景区不文明游客名单,限制其入园资格。
(2)禁止携带火种、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进入景区。禁止在景区内吸烟、野炊、烧香点烛、燃放烟花爆竹。违反规定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并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对于多次违规的游客,列入景区不文明游客名单,限制其入园资格。元旦假期,苏仙岭风景区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不断提醒游客进入景区请勿携带火种,带了打火机的游客请将打火机放入保管箱。森林防火是苏仙岭风景区的重要工作,带火种进山的隐患不容小觑。
(3)严禁在景区内骑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和滑板车。除工作车外,其他车辆(电动轮椅)未经景区允许不得进入景区。对擅自驶入景区的车辆,一律从重从严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
(4)严禁损坏园林景观和公共设施;严禁翻越、倚靠围栏、攀登山石。严禁攀折花木、践踏草坪、穿行林地、损坏树木、取摘蘑菇、采挖植物及竹笋、损毁树木、竹笋或者移动景区标志、标牌、坐椅、垃圾箱等公共设施。
(5)严禁在湖中嬉水、洗物、钓鱼、捕鱼、游泳、滑冰。严禁随地吐痰、便溺、赤背、乱丢垃圾;严禁在建筑物、构筑物、设施上牵绳挂物、摆摊设点;严禁无人机等低空、慢速、小型航空器飞行;严禁搭帐篷、挂吊床、攀爬、射击、踢球。
(6)禁止在景区内开山、采石、取土、葬坟、立碑,破坏景观、植被和地形地貌。不得在石刻、碑刻上涂写、刻画、践踏和擅自拓印。
(7)严禁拾荒、乞讨、算卦、卖艺、随意躺卧、酗酒闹事、寻衅斗殴、露宿、赌博。禁止使用大功率扩音设备、非法导游、无照经商、私设摊点、追逐游客宣传、咨询及兜售物品。未经景区许可,不得擅自从事电影、电视、广告、视频、婚纱、艺术写真、教学等拍摄活动。
(8)未经景区许可,不得擅自集会、开展活动、广场舞、设置广告、粘贴标语、散发宣传品、悬挂横幅、举旗。
(9)严禁携带宠物进入景区。违反规定牵领犬只进入景区,否则景区管理部门有权制止。无人牵领(认领)的犬只,一律视为野犬,予以捕杀。郴州市规定禁止携犬进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办公区,学校的教学区和学生住宿区、幼儿园以及其他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室内公共场所;候车室、候机室、候船室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苏仙岭景区也属于禁止携犬进入的场所,景区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可以设置明显标识,禁止携犬进入。携犬进入禁止场所的,禁止场所的管理者或者经营者应当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