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桂阳蓉湖古城攻略

2024-12-06

一、历史渊源

(一)古城起源

桂阳又名蓉城,自汉初设郡以来已有 2200 多年历史,素有 “楚南名区,汉初古郡” 之誉。公元 618 年,萧铣起义军占领郴州后,将郴西大片土地划拨出来,建立平阳县,首当其冲在宝山脚下建城。桂阳的历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据清同治年间出版的《桂阳直隶州志》记载,“恭帝时,萧氏分郴西置平阳,今桂阳州城之始”。这一举措正式拉开了桂阳作为独立县级行政建制延续 1400 多年的城建大幕。

为何当年会选择在宝山脚下建平阳县城呢?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古代城邑往往依水而兴。然而,纵贯桂阳大地的母亲河舂陵江,流经之地多为崇山峻岭或险滩暗礁,水路难行,商贾不旺,无法聚集人流,所以历史上舂陵江畔始终没有发展出城邑。而桂阳自古被称为 “八宝之地”,尤其是宝山(古时称大凑山),蕴藏着丰富的矿产,且利于露天开采,很早以前就烹丁辐凑、商贾云集,成为遐迩闻名的矿冶重地。因此,肖铣分郴西置平阳县时,选择在宝山脚下建城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发展历程

  1. 唐代平阳县治故地在今天的老县委区域,当时桂阳郡人口虽不多,但平阳城已具雏形。

有学者考证,当时桂阳郡人口密度约为 1.2 人 / Km²,那么近三千平方公里土地的平阳县境内,总计不到四千人。即使这数字不准确,也说明 618 年修建的平阳城不会大到哪里去。

唐末,马殷割剧湖南,因为平阳县矿冶、铸钱的重要地位,天祐元年(904 年)撤平阳县并入桂阳监,平阳城正式成为桂阳城。桂阳之名,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辉煌至今。

  1. 宋代桂阳监作为州级建置划出郴州,966 年桂阳监拓旧城西面之地扩建监城,为二重城,外城主要是社会机构和大户人家住宅,城外为老百姓居住区和集市。当时桂阳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市繁华。

宋乾德三年(965 年),桂阳监作为州级建置划出郴州。作为大宋王朝唯一的州级矿冶监,桂阳的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966 年,桂阳监拓旧城西面之地扩建监城。重新修筑的桂阳城为二重城,内有子城,也就是从前旧城,即监治,乃衙门及官吏住宅区,类似今政府大院,为桂阳监城的行政区。子城内还建有园林,号 “郡圃”。外城墙乃夯土垒建,周长约 1000 米,颇具规模。外城主要是社会机构和大户人家住宅。城外为老百姓居住区,还辟有集市,乃经贸区。集市里食楼酒肆遍布,贩夫走卒云集,最有名的数市中心的玉液楼,笙歌悠扬,醇酒飘香。作为矿冶之城,桂阳城周围坑冶林立,成为桂阳古城独特的风景。史载当时桂阳监(同下州)统平阳、蓝山二县,全监户 40476,人口达到了 115900 人。据说桂阳监人口密度比郴州还高出近 55%。由此可见,桂阳当时经济之发达,人口之众多,城市之繁华。

在桂阳城建设过程中,古人不但讲究风水地理格局,而且注重 “天人合一” 的精神空间。桂阳城自古就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对桂阳城的建设影响深远。

  1. 元代因历史短促,桂阳城因袭宋代构建。

元代,因历史短促,桂阳城因袭宋代构建,没有大兴土木。

  1. 明代洪武二年在旧城墙基上简单修复,成化四年都指挥使翟璥重建桂阳城垣,万历四年桂阳知州蒋学成为桂阳城四座城门命名题匾。明末清初,桂阳城历经天灾人祸后在康熙五十二年开始复苏。

到了明代,历经多年战火,桂阳城伤痕累累,街巷破败,城墙崩蹋。洪武二年,在旧城墙基上,对古城进行了简单修复。天顺未年,古老的桂阳城毁于寇乱。成化四年(1468 年),都指挥使翟璥重建桂阳城垣,“城墙延五百二十八丈,广二十八步。东南高二丈一尺,下阔一丈三尺。西北高强一尺,阔弱三尺。橹一千三百。各垒以石,覆屋其上,为五百三十四。每三十间置一冷屋为守城军卧所。” 新建的城垣周长约二千米,全部用坚硬的砖石建造,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桂阳城一道坚固的屏障,宏伟壮观,仿佛一部用石头抒写的铿锵史诗!

万历四年(1576 年),桂阳知州蒋学成为桂阳城四座城门命名题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曰 “朝阳门”、西曰 “聚宝门”、南曰 “迎薰门”、北曰 “拱极门”。如今桂阳新城东西南北四座入城广场继承了这份宝贵的历史财富,分别以这些旧名命名。四座城门上各镇以层楼。嘉靖初年每座城楼各三层。万历年间重修,西门城楼高二层,东门城楼高三层,北门城楼高四层,南门城楼竟然达到惊人的五层,蔚为壮观。南城门楼曰 “桂华楼”,是桂阳城内历史上最高的古建筑,屹立城头眺望,三面青山耸立,独南面平畴广阔,锦湖烟波浩渺。更远处,苍苍茫茫的龙渡岭象一道画屏铺设在天空之下。

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令桂阳人口凋零,土地荒芜,城市寥落。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经户部覆准开采桂阳州宝山、黄沙坪两铅矿,千年矿都终于有矿可采。忽如一夜春风来,蜇伏已久的桂阳城开始复苏,生机勃勃。伍仕琪任知州时,州中物力最盛。于是大兴土木,重修州城、平整道路、新迁学宫等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热潮。“城高二丈,厚九尺,下阔一丈二尺,周长二千一百六十五步,东西五百三十步,每五步一雉,共五百一十个。城门四座,瓮城门四座,城楼四座,角楼四座,炮台四座,大炮八尊,女墙五百有奇。”

  1. 近现代,桂阳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94 年属郴州市。2012 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乡镇合并调整。

近现代以来,桂阳县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1994 年属郴州市。2012 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乡镇合并调整。

桂阳郡始置西汉初,是五岭第一郡。它辖境广袤,地位显赫,绵延汉唐长达千年。郡治即郡级衙门所在地,是一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桂阳郡郡治除东汉初短迁耒阳县外,其余均治于郴县。但从明朝始至今四百余年,相当部分桂阳州人并不认同,一直认为今桂阳县才是桂阳郡真正的郡治,于是一个本属定论的历史变成一个扑朔迷离的谜案。

今桂阳县之所以称桂阳,因为平阳县从五代开始为历代桂阳监、军、路、府、州治所及倚郭。追流溯源,一切的一切都源自唐朝桂阳监。《新唐书・地理志》载:“郴州桂阳郡,有桂阳监钱官”。“钱官” 是郴州铸钱监的长官,铸钱监是掌管铸造铜钱的官署,取郡名称桂阳监,置炉铸铜钱。五代 “监” 开始成为设置在重要矿冶地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工矿城市。因平阳县有铜冶,是唐桂阳监主要原料来源地,五代晋天福年间沿用唐桂阳监的名称在平阳建置桂阳监。桂阳监完成了从官署向政区演变,并发展为区域经济、政治次中心。北宋桂阳监别郴自立后,郴、桂两州并列的政区格局持续千年有余。其间,桂阳监升军,后为路、府、州,但桂阳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正因如此,拥有桂阳地名的桂阳州的民众在追溯历史往事时往往会想当然地将桂阳郡当作桂阳州,开始出现两汉桂阳郡的郡治之争并延续至现代。

郡治之争始于桂阳地名多地使用,演变复杂,造成彼此难分,古今难辨,不但一般民众困惑不解,就连专家学者也偶尔失误。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 年),郴义县(今汝城县)犯宋太宗赵光义帝讳,必须改名。由于桂阳监别郴自立,延续桂阳郡的郴州其境内已没有桂阳地名,郴人源自对桂阳郡辉煌的眷恋,奏请朝廷改郴义为桂阳县,取原郡名。郴人这种既有 “郴”,又要 “桂阳” 的作法,导致桂阳监与两桂阳县(今连州、汝城)三域并置。《宋史・张运传》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张运知桂阳监时 “与部使者奏监为军,大修痒序之教,祠汉以来有功德于桂阳者,卫飒、唐羌等七人于学”。桂阳监地分于郴州、地名源于桂阳郡,“祠汉以来有功德于桂阳(郡)者” 本属自然,但却为桂阳州人争郡治埋下伏笔。

明朝桂阳州为属州,隶衡州府。《大明一统志・卷六十・衡州府・桂阳州沿革》记:“春秋战国楚地。秦属长沙郡。汉分置桂阳郡,治郴县。晋析郴县置平阳县复省入郴,隋因之。唐置平阳县,又置桂阳监属郴州。宋升桂阳监为桂阳军,属荆湖南路。元升军为桂阳路,属湖南宣慰司。本朝洪武元年改为桂阳府,九年降为州,以平阳县省入。” 明天顺五年(1461 年)刊行的《大明一统志》是以地方府志为基础的全国地理总志,并没有出现桂阳郡治之争的端倪。

《同治桂阳州志・工志》记州署 “旧传唐平阳县治故地,明洪武初为府治;九年升县为州,别立桂阳知州公署,盖宋军治故地,今学宫也。天顺八年苗寇入城,毁官舍。成化三年同知管淳迁于府治旧址,邱浚为记。”《同治桂阳州志》同时附录了明朝大儒邱浚受桂阳州同知、南陵人管淳之请所作的《建州治记》节选。邱浚《建州治记》记:“南陵管侯(管淳)下车,图所以兴其废。父老咸曰:‘州自汉为大郡,倚郡为邑,曰平阳,户口甚蕃。自罢郡后,民物凋耗,连遭兵燹。剥极而复,意者天将以今日之变,兴吾州乎?请还州治于旧郡之址。’侯乃具实闻大吏,得请。自丁亥(成化三年)五月五日始事,十月初三竣事。” 邱浚所引用的桂阳州 “父老之言” 耐人寻味,可有不同解读。即可以解读为在明成化三年(1467 年),一般桂阳州民众认为桂阳州承袭桂阳郡(“州自汉为大郡”),所以 “请还州治于旧郡之址”。也可以解读为桂阳州曾是 “汉大郡” 桂阳郡的 “倚郡之邑”,即平阳县。那时 “户口甚蕃”,然而,“自罢郡后,民物凋耗”,所以 “请还州治于旧郡之址”,即桂阳郡平阳县的旧址。《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显然是采信后一种解读,所以记新州署 “管淳迁于(桂阳)府治旧址”,即 “唐平阳县治故地”。

二、地理位置

(一)总体位置

桂阳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西部,南岭北麓,湘江支流的舂陵江中上流。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具体方位

  1. 桂阳文化园古郡城像是蒙着一层轻柔的面纱,更显得神秘莫测、美不胜收。桂阳文化园位于县城东北部的芙蓉新区,东临舂陵大道,南抵向阳路、迎宾路,西靠欧阳海路,北接芙蓉东路。

桂阳文化园在这片区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依托蓉湖建设,主体部分分成主入口区、蓉湖水景区、先秦文化区、汉代文化区、唐宋文化区、明清文化区等多个区域。园内建筑特色鲜明,一像(神农雕像)、二桥(惠政桥、永济桥)、三廊(乡贤廊、循史碑廊、历史沿革碑廊)、四阁(子龙阁、蔡伦阁、文昌阁、乡贤阁)、五亭(尚书亭、榜眼亭、舍人亭、侯憩亭、帝母亭)、五馆一中心(博物馆、湘昆馆、图书馆、国学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错落其间,尽现桂阳 “千年古郡”“千年矿都”“千年民居” 的独特魅力。

  1. 桂阳县方元镇塘厦村附近也有古城的历史遗迹。

桂阳服务区位于郴州市桂阳县方元镇塘厦村。这里不仅是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也与桂阳的悠久历史紧密相连。桂阳县为历史悠久千年古郡,汉初设郡以来已有 2200 多年历史,有 “楚南名区,汉初古郡” 之称。方元镇塘厦村附近的这片区域,见证了桂阳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古老的记忆。

三、建筑风格

(一)整体风貌

桂阳蓉湖古城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美感。

桂阳文化园是湖南省第一座以展示地方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公园,其重现了 “千年古郡” 的巍巍大观。清晨,古城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蒙着一层轻柔的面纱,神秘莫测而又美不胜收。城与水交接处云雾缭绕,黛瓦青墙、亭台楼阁、小桥、长廊从高空俯瞰,如缥缈的天宫,又如遗落人间的胜景。连绵起伏的群山、古色古香的城楼,在飘忽的云中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水墨长卷。

(二)特色建筑

  1. 文昌阁巍然矗立在云梯之巅,碧水垂柳映照塔影,为蓉湖古城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味。穿梭在古韵浓郁的蓉湖边,无意间,一塔一湖撞进眼帘,好难得的一个一塔湖图。斜阳插在涟漪阵阵的湖面,在微风扶柳、波光粼粼的意象里,在残逝的笛声里,彷佛置身于远久的时空,让人思绪万千。

  1. 蓉湖古城有着秦砖汉瓦的群楼,仿佛承载了演绎历代王朝恢宏和荣光的使命。秦砖汉瓦的建筑风格深受秦朝和汉朝时期的文化影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通常采用黑色和白色的颜料,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花纹和图案,制作工艺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淘沙、筛选、制坯、烧制、雕刻等。这些工序都需要技艺高超和经验丰富的工匠完成,以确保瓦片的质量和美观性。两千年的风雨和泥土,赋予了这些建筑难以抑制的尊严和傲慢。行走在焕然一新的桂阳古郡城,便如同穿越到了古代,清明上河图式的街道,虽无柴舍人家的刀耕火种和王榭亭台的金玉满堂,但现有的存在,也足以让人的视线跨越历史千年的沧桑,步步咀嚼感慨连连,享受一叹一世界的流连,一字一乾坤的惊喜。

四、文化内涵

(一)历史文化名城

桂阳作为我省最早的人类居住地之一,拥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堪称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

历经多种行政建制的桂阳,仿佛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自汉初设郡以来,桂阳历经郡、府、直隶州、县等多种行政建制,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就像是我国历史上经历较多地方建制种类的郡县地名 “活化石”,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更替,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与沉淀。

全县境内遍布的众多古宗祠、古戏台、古石刻、古书院、古桥梁和古村落建筑群,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其中,尚存的古戏台达 300 余座,数量之多全国罕见。这些古戏台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桂阳戏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说。每一座古戏台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桂阳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一派 “湘昆” 的发祥地。目前全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37 个,涵盖了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传统戏曲等多个领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稻草灰水粽手工制作技艺到乌龙姜传统制作技艺,从潮泉的传说到红军长征在桂阳的故事,再到桂阳祁剧等传统戏曲,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含着桂阳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桂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题文化

桂阳突出 “千年古郡、千年矿都、千年戏曲” 主题文化,通过多种举措提炼古城文化,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了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内涵,桂阳县组织开展了县域内的各级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还为后续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合理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将古城划定为十字街、七里街、盐行街、宝山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并对历史街区进行三级保护,即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的 320 幢 3 万余平方米历史建筑已建档,并实行挂牌保护,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管理。

此外,桂阳县还组织县内外文史学者挖掘桂阳古城历史文化内涵,对蔡伦、刘放吾等历史文化名人进行研究推介,对矿冶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村落建筑、陶瓷加工等进行深入研究。先后编纂了《话说桂阳》《人文桂阳》《州志之外》等历史文化书籍,收集有关论文资料 10 多万字。这些书籍和资料不仅丰富了桂阳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桂阳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 “千年古郡” 方面,桂阳自汉初设郡以来已有 2200 多年历史,素有 “楚南名区,汉初古郡” 之誉。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 “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邦”。从古城的起源到发展历程,桂阳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从萧铣起义军在宝山脚下建城,到宋代桂阳监作为州级建置划出郴州,再到明代、近现代的行政区划调整,桂阳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在 “千年矿都” 方面,桂阳是全国矿冶历史延续最久、矿冶文化最为厚重的矿业城市。桂阳桐木岭矿冶遗址入选 “2016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出土了国内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炼锌槽形炉及相关遗迹遗物,可全面复原当时炼锌工艺流程;发现的硫化锌矿焙烧炉及焙烧工艺系中国古代炼锌史上的一大技术进步;遗址中还存在铅、银、铜等其他金属冶炼的活动,多金属一体冶炼是中国矿冶考古的首次发现,说明对矿石的综合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在 “千年戏曲” 方面,桂阳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湘昆的发祥地,昆剧、湘剧、祁剧、花灯戏在桂阳薪火相传。县内保存完整的古戏台有 310 余座,尚在使用的有 200 余座,古戏台数量居全国县级前列。桂阳的古戏台大多依附于宗祠,是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宗祠完美有机地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设计巧妙、布局科学、结构别致、雕刻精美、形式多样,堪称一绝。从古戏台壁题和文史中获悉,明清时期桂阳昆班多达 28 个。桂阳昆曲艺术的发展大大刺激了桂阳戏台的建设,桂阳的古戏台就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成为戏曲与建

筑两种艺形式相映生辉的动人景象。

五、特色亮点

  1. (一)自然景观术晨雾之美:桂阳的晨雾如轻柔的面纱,将蓉城大地笼罩其中。桂阳县文化园古郡城在晨雾里若隐若现,神秘莫测,美不胜收。连绵起伏的群山、古色古香的城楼与云雾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水墨长卷。雨后放晴,大自然以晨雾作 “颜料”,更是为古郡城增添了梦幻之境。楼宇在晨雾中似天宫浮云,又若海市蜃楼。从高空俯瞰,城与水交接处云雾缭绕,黛瓦青墙、亭台楼阁、小桥、长廊仿佛遗落人间的胜景,远处层峦叠翠的山脉雾气氤氲,让桂阳古城与今城在云雾里融为一体。

  1. 山水环抱:蓉城三面群山拥抱,风景秀丽。古木环抱的鹿峰山,山青水秀的塔背水库,雕梁画栋的鹿峰寺,巍峨壮观的东塔,交相点缀,使古城增添光辉。塔背水库旅游区位于桂阳县城东塔背水库,北邻芙蓉路,南抵东塔公园,东达蓉湖路,西至欧阳大道,规划将东塔公园纳入总体控制范围。这里气候四季分明,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无严寒,夏季酷暑时间不长。蓉湖总体水质较好,适合生态旅游开发,周边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具有较高的观赏、生态价值。

(二)人文景观

  1. 古郡复古:桂阳古郡城的建设,给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做了恰当的挽留。复古了一座有着千年历史背影和时光印记的古郡桂阳。让人们仿佛穿越到古代,感受秦砖汉瓦的群楼和清明上河图式的街道所承载的历代王朝恢宏和荣光。

  1. 考古发现:桐木岭矿业遗址被评为中国的十大考古发现。遗址出土了国内迄今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炼锌槽形炉

及相关遗遗物,可全面复原当时炼锌工艺流程;发现的硫化锌矿焙烧炉及焙烧工艺系中国古代炼锌史上的一大技术进步;遗址中还存在铅、银、铜等其他金属冶炼的活动,多金属一体冶炼是中国矿冶考古的首次发现,说明对矿石的综合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2016 年 7 月 - 9 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对桂阳县境内的 10 处炼锌遗址展开专项调查,并对其中保存较好的桐木岭遗址、陡岭下遗址进行了主动性考古发掘。桐木岭遗址位于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和浩塘镇桐木岭村交界处,东距桂阳县城 12.9 千米,遗址面积约 11 万平方米。遗址核心部位有一炼渣堆积形成的山体平台,台面呈 “品” 字形分布有一个焙烧单元和两个冶炼单元,构成了完整的冶炼体系。出土的一系列冶炼工具及生活用品,为研究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六、交通路线

桂阳蓉湖古城交通便利,可通过多种方式前往。

  1. 一、自驾迹从郴州市出发:可沿郴州大道前往桂阳县城。具体路线为从郴州出发,进入五岭大道,行驶 3.0 公里后右转进入郴州大道,沿郴州大道行驶约 5.7 公里后靠左继续前行,接着行驶 5.3 公里,朝桂阳 / 临武方向靠左行驶。再行驶 11.5 公里后继续靠左,行驶 3.0 公里后右转进入骏马大道,沿骏马大道行驶 3.1 公里,最后左转进入龙潭西路,根据古城的具体位置进行导航即可到达桂阳蓉湖古城。

  1. 从其他地区出发:可根据出发地查询地图导航,先到达郴州市或桂阳县周边地区,再按照上述从郴州市出发的路线前往桂阳蓉湖古城。

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 乘坐公交车:

    • 郴州市内可乘坐 101 路公交车前往桂阳。具体路线为从五岭广场西乘坐 101 路,经过 21 站到达桂阳健身中心,再根据古城位置步行或换乘其他交通工具前往。

    • 从郴州市到桂阳县还可选择以下公交路线:先乘坐 15 路公交车,再根据不同换乘点换乘 101 路、桂阳 6 路等公交车到达桂阳县城,最后前往蓉湖古城。例如从市文化中心乘坐 15 路,经过 7 站到天龙汽车站,步行至天龙站乘坐 101 路,到达桂阳妇幼保健院后换乘桂阳 6 路,到达欧阳海广场,再前往古城。

  1. 乘坐长途客车:可在郴州汽车总站、汽车南站等站点乘坐前往桂阳的长途客车。到达桂阳后,再根据古城的具体位置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前往。

  1. 乘坐福城快车:从郴州出发,可选择福城快车前往桂阳,价格为 20 元。在火车站出站右转 100 米处可乘坐。

此外,到达桂阳县城后,还可乘坐桂阳县内的公交车前往蓉湖古城附近站点,具体可查询当地公交路线信息。同时,也可选择乘坐出租车或网约车前往古城,但要注意选择正规的运营车辆,确保出行安全。

七、游玩注意事项

(一)天气变化

桂阳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且雨水多集中于 4 - 6 月,冬季寒冷。游客在前往郴州桂阳蓉湖古城游玩时,一定要提前查看天气预报,根据天气情况携带合适的衣物和雨具。若在夏季前往,需携带轻薄透气的衣物以及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同时备好雨伞或雨衣,以防突如其来的降雨。而在冬季,气温较低,要穿上厚棉衣、羽绒服等保暖衣物,戴上围巾、手套等防寒装备。

(二)保护环境

蓉湖古城拥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建筑,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在游玩过程中,游客要时刻爱护古城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不随意破坏植被、不乱扔垃圾。在景区内,要将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内,保持景区的整洁干净。同时,不要攀折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共同维护古城的生态环境。对于历史建筑,不要在上面乱涂乱画,不触摸、攀爬那些禁止靠近的古建筑,以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

(三)安全问题

在参观古建筑和登山等活动中,游客要注意安全,遵守景区的规定,不擅自进入危险区域。参观古建筑时,要留意脚下的地面,防止因地面不平而摔倒。同时,不要在古建筑内奔跑、追逐,以免发生意外。登山时,要穿着合适的运动鞋,按照指定的登山路线行走,不攀爬陡峭的山坡或悬崖峭壁。在景区内乘坐观光车时,要系好安全带,遵守观光车的行车规定,注意车速和安全。参加水上项目时,如漂流、乘船等,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定,务必穿好救生衣,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在景区游玩时,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物,特别是在人多拥挤的地方,要时刻留意自己的背包、钱包等物品,防止被盗。同时,要注意人身安全,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向景区工作人员求助。